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战火中的芭蕾

  • 战火中的芭蕾

    战火中的芭蕾HD

    年份:2015 类型:战争片

    主演:曹舒慈,伊戈尔·卡列斯科夫,娜塔莉亚·苏尔科娃,杜源,陈瑾,刘之冰,石原和海,小林成男,南好洋,侯天来,吴军

    导演:董亚春,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二零云2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电影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文/满囤儿
 当一个电影人选择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时,他往往要面对一个选择----是偏重于对历史的描写,还是偏重于对人物的刻画。在电影人的不断摸索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历史中的小人物”的创作方法诞生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拯救大兵瑞恩》。片中的小队成员都算不上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甚至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很少被人提及,但是通过这些鲜明角色的塑造,为体验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地即将上映的中俄合拍片《战火中的芭蕾》,也是采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对战争中小人物的塑造,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体悟抗战中的凄美与悲壮。
 据说本片曾用过一个名字,叫《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因为本片最早的取材,来源于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实施他们的“玉碎”计划。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显然,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如果只拍这个事件,那么主人公势必是战场上的军官或战士而已。如何体现出战事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关注战事之外的人。于是,主创们非常巧妙地选择了这场战事发生地的一个小女孩来做主人公。
 星爷曾教育我们,人没有梦想,就会和咸鱼没有区别。本来我们就选取了一个小人物来做主人公,如果这个人物还没什么梦想,那就有违初衷了。由于是和有艺术情怀的俄罗斯电影人合作,本片主人公自然而然地带着艺术的梦想。在战火蔓延的东北土地上,这个女孩因为和一个俄罗斯退役舞者的相处,被种下了芭蕾梦想的种子。有了这个内心基础,这个角色就立起来了,变成了历史的一个观察者,一个在历史中求生的个体。
 4年前,我曾经采访过本片的中方导演董亚春。在他的履历表中,既有《八路军》和《解放》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也有《周恩来在重庆》和《杨得志围城打援》这样以角色为主的作品。因此说,他本身就对两种拍摄方式都了解,都驾轻就熟。这次对两种方式进行结合,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以及各种观念流派,董亚春都保持着一种积极面对和接纳的态度。当年他就认为电脑特效是可以给导演提供灵感的,在场面性镜头上,需要电脑特效来提升视觉的冲击力。这一点,和本片的俄方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十分契合。
 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电影节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蒙古精神》、《毒太阳》、《西伯利亚理发师》都是既有内容上的深度,又有视觉上的震撼。其翻拍好莱坞经典《十二怒汉》的成功,也证明了他创作思想上的毫不保守。这次,中俄两位具备积极心态的导演合作拍摄《战火中的芭蕾》,自然体现出了积极的创作热情,令这部带有献礼性质的影片,具备了高度的可看性。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演员,曾经在第九届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独得三项大奖的曹舒慈出演了片中的芭蕾女孩,既有农村女孩的质朴,又有最后芭蕾舞动后的绽放,可以说是艺术力量输出的最锋利处。

战火中的芭蕾影评

文/满囤儿
 当一个电影人选择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时,他往往要面对一个选择----是偏重于对历史的描写,还是偏重于对人物的刻画。在电影人的不断摸索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历史中的小人物”的创作方法诞生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拯救大兵瑞恩》。片中的小队成员都算不上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甚至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很少被人提及,但是通过这些鲜明角色的塑造,为体验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地即将上映的中俄合拍片《战火中的芭蕾》,也是采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对战争中小人物的塑造,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体悟抗战中的凄美与悲壮。
 据说本片曾用过一个名字,叫《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因为本片最早的取材,来源于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实施他们的“玉碎”计划。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显然,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如果只拍这个事件,那么主人公势必是战场上的军官或战士而已。如何体现出战事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关注战事之外的人。于是,主创们非常巧妙地选择了这场战事发生地的一个小女孩来做主人公。
 星爷曾教育我们,人没有梦想,就会和咸鱼没有区别。本来我们就选取了一个小人物来做主人公,如果这个人物还没什么梦想,那就有违初衷了。由于是和有艺术情怀的俄罗斯电影人合作,本片主人公自然而然地带着艺术的梦想。在战火蔓延的东北土地上,这个女孩因为和一个俄罗斯退役舞者的相处,被种下了芭蕾梦想的种子。有了这个内心基础,这个角色就立起来了,变成了历史的一个观察者,一个在历史中求生的个体。
 4年前,我曾经采访过本片的中方导演董亚春。在他的履历表中,既有《八路军》和《解放》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也有《周恩来在重庆》和《杨得志围城打援》这样以角色为主的作品。因此说,他本身就对两种拍摄方式都了解,都驾轻就熟。这次对两种方式进行结合,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以及各种观念流派,董亚春都保持着一种积极面对和接纳的态度。当年他就认为电脑特效是可以给导演提供灵感的,在场面性镜头上,需要电脑特效来提升视觉的冲击力。这一点,和本片的俄方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十分契合。
 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电影节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蒙古精神》、《毒太阳》、《西伯利亚理发师》都是既有内容上的深度,又有视觉上的震撼。其翻拍好莱坞经典《十二怒汉》的成功,也证明了他创作思想上的毫不保守。这次,中俄两位具备积极心态的导演合作拍摄《战火中的芭蕾》,自然体现出了积极的创作热情,令这部带有献礼性质的影片,具备了高度的可看性。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演员,曾经在第九届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独得三项大奖的曹舒慈出演了片中的芭蕾女孩,既有农村女孩的质朴,又有最后芭蕾舞动后的绽放,可以说是艺术力量输出的最锋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