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战争片 » 野火1959

  • 野火1959

    野火1959HD中字

    年份:1959 类型:战争片

    主演:船越英二,泷泽修,五十岚信次郎,潮万太郎,浜口喜博

    导演:市川昆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二战末期,日军在各地的战场已经日渐衰落,南亚碧岛战线形势尤为严峻。一等兵田村(船越英治饰)感染了肺炎,奉上士之命接受治疗。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重返军队,但日军资源匮乏,十分疲惫。没有战斗能力的田村成了军队的负担。回到医院后不久,医院也...
关于《野火》
赵松
 战争使最简单的正常生活变得非常可贵。在战争的苦难与死亡阴影里,一顿安稳的粗茶淡饭,一根质量粗劣的卷烟,一只闲飞的鸟雀,或是一缕早晨的阳光,一阵骤雨,都有可能成为最为美好的记忆。当然这还只是个表层。透过它,需要看到的,是战争的强暴之力无情地将人推向非人,而当人在非人的状态下挣扎着试图返回到人的状态时,所谓的人性,就有可能以令人触目心惊的样子纷繁呈现出其斑驳含糊的复杂面目。认识人性是艰难的过程。呈现人性则是残酷的过程。因其艰难与残酷,所以才会真切深刻,令人震撼。
 
  市川昆在《缅甸竖琴》里试图探讨的是对亡灵的安顿。而在这部同样是战争题材的电影《野火》中,他所要做的则是深入地考察极端困境中人性的碎裂,以及保存人性底线的微弱而顽强的努力。这里有的不是故事,而是事实,有的不是对灵魂的关照与安慰,而是击碎其外壳,让它的脆弱的果肉充分地呈现,浸渍在泥沼中。这是个荒诞的事件么?在我看来在这里恰恰要避免使用这样的字眼。因为这个电影所呈现的事实是如此的具体,它的目的显然并不是要探讨所谓的生存哲学问题,而是直接地指向了在生存本身中,人的本性的脆弱、易碎、可悲与芜杂。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说,比荒诞更残酷的,是所谓的人性在极端困境中的最后挣扎。
  那个菲律宾战场上的日本士兵,因为生病而被他的班长推给了战地医院,然后又被医院推了回来,最后,他不得不投身于荒野山岭里。这个过程是明显有些荒诞意味的。但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也被推离了荒诞的境地。他从荒诞的参与者,变成了终极困境的彻底体验者与观察者。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中人,在他的脚步中,战争已然变成了一个抽象的背景,变成了整体困境本身。跟其它人一样,他无法参与到战争过程中,而只能面对战争带来的绝望与连最低生存条件都无法获得的极限环境。他的愿望已变得非常简单,那就是活下来,然后去过正常的普通人生活。在他的身体里,最先脱落的,是日本兵的因素。他冲进那个有教堂的小镇,结果发生的并不是宗教事件,而是最后的杀戮,他用刺刀捅死了一条狗,用子弹杀了一个当地的少女。他并不想这样,但意外的尖叫令他出于士兵的本能扣动了扳机。然后他把枪丢弃了。他知道作为一个士兵他已毫无意义。他必须脱掉这个外壳,才有可能重新找到道路,回到人世间。
  在他的漫长而单调的跋涉途中,他把一切可丢弃的东西都丢弃了,除了保证基本生存的盐和食物,还有那一点人性。死亡在一路跟随着他,但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丧失最后那一点人性的危险。他还愿意让别人分享他的盐。他还愿意能跟其他的人一起走下去。他还愿意听从军官的指令。但他不愿意去像别人那样为了生存而吃人肉。这是他的底线。他不停地走下去的原因,或许也在于此。这使得他区别于在场的其他的人。因为他要的不仅仅是活下来,更重要的还是要像个正常人那样活下来,而不是以非人的方式活下来。显然在他的思想里非人的方式即便能活下来也不可能真正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了,也不能再做一个正常人了。这是拴在他的身体与灵魂之间的最后一条线索。
  在求生的过程中,人的贪婪,虚伪,残忍,诡诈,无情,无疑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的。但同样也有微妙的感情在其中暗自起伏,给他以些许的光亮和希望。比如那个将猎捕同类做肉干称之为“打猴子”的日本兵,虽然只是因为他有肺病不能吃而没有将他当成“猴子”来射杀,但到底是“救了”他的命,而这种“情感”的些许寄托随即不得不面临严峻的问题:人与非人的关系。他被这个残忍的猎人者所“救”,但他无法接受此人的非人状态。最终还是由他来了断了此人的非人一般的生命挣扎。在他的残留无几的信念里,似乎只有一条是真切的,得让人,而不是非人,活下来。但这个行为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终极的困境,生存的,人的,不管怎么说,他杀了人,杀了挽救他的人,他的战友,同伴,尽管他还在守着那道不吃人肉的人性底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已经进入了非人的境地,以另一种方式。所以他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结束这种状态,回到人的状态里,不管有没有正常的人的生活,都要回到正常的人的状态里。哪怕只是成为死去的正常人。
  最后,面对那不远处燃起的野火,那隐藏着枪弹的所在,他知道时刻到了,他回到正常人的状态的机会有了,他要做的只是张开胸怀,投向那里,不管那里给他的是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重新成为正常人。这个目的本身,就是解脱,也是终点。他做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终究还是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的方式,达到了他的目标。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野火1959影评


关于《野火》
赵松
 战争使最简单的正常生活变得非常可贵。在战争的苦难与死亡阴影里,一顿安稳的粗茶淡饭,一根质量粗劣的卷烟,一只闲飞的鸟雀,或是一缕早晨的阳光,一阵骤雨,都有可能成为最为美好的记忆。当然这还只是个表层。透过它,需要看到的,是战争的强暴之力无情地将人推向非人,而当人在非人的状态下挣扎着试图返回到人的状态时,所谓的人性,就有可能以令人触目心惊的样子纷繁呈现出其斑驳含糊的复杂面目。认识人性是艰难的过程。呈现人性则是残酷的过程。因其艰难与残酷,所以才会真切深刻,令人震撼。
 
  市川昆在《缅甸竖琴》里试图探讨的是对亡灵的安顿。而在这部同样是战争题材的电影《野火》中,他所要做的则是深入地考察极端困境中人性的碎裂,以及保存人性底线的微弱而顽强的努力。这里有的不是故事,而是事实,有的不是对灵魂的关照与安慰,而是击碎其外壳,让它的脆弱的果肉充分地呈现,浸渍在泥沼中。这是个荒诞的事件么?在我看来在这里恰恰要避免使用这样的字眼。因为这个电影所呈现的事实是如此的具体,它的目的显然并不是要探讨所谓的生存哲学问题,而是直接地指向了在生存本身中,人的本性的脆弱、易碎、可悲与芜杂。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说,比荒诞更残酷的,是所谓的人性在极端困境中的最后挣扎。
  那个菲律宾战场上的日本士兵,因为生病而被他的班长推给了战地医院,然后又被医院推了回来,最后,他不得不投身于荒野山岭里。这个过程是明显有些荒诞意味的。但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也被推离了荒诞的境地。他从荒诞的参与者,变成了终极困境的彻底体验者与观察者。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中人,在他的脚步中,战争已然变成了一个抽象的背景,变成了整体困境本身。跟其它人一样,他无法参与到战争过程中,而只能面对战争带来的绝望与连最低生存条件都无法获得的极限环境。他的愿望已变得非常简单,那就是活下来,然后去过正常的普通人生活。在他的身体里,最先脱落的,是日本兵的因素。他冲进那个有教堂的小镇,结果发生的并不是宗教事件,而是最后的杀戮,他用刺刀捅死了一条狗,用子弹杀了一个当地的少女。他并不想这样,但意外的尖叫令他出于士兵的本能扣动了扳机。然后他把枪丢弃了。他知道作为一个士兵他已毫无意义。他必须脱掉这个外壳,才有可能重新找到道路,回到人世间。
  在他的漫长而单调的跋涉途中,他把一切可丢弃的东西都丢弃了,除了保证基本生存的盐和食物,还有那一点人性。死亡在一路跟随着他,但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丧失最后那一点人性的危险。他还愿意让别人分享他的盐。他还愿意能跟其他的人一起走下去。他还愿意听从军官的指令。但他不愿意去像别人那样为了生存而吃人肉。这是他的底线。他不停地走下去的原因,或许也在于此。这使得他区别于在场的其他的人。因为他要的不仅仅是活下来,更重要的还是要像个正常人那样活下来,而不是以非人的方式活下来。显然在他的思想里非人的方式即便能活下来也不可能真正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了,也不能再做一个正常人了。这是拴在他的身体与灵魂之间的最后一条线索。
  在求生的过程中,人的贪婪,虚伪,残忍,诡诈,无情,无疑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的。但同样也有微妙的感情在其中暗自起伏,给他以些许的光亮和希望。比如那个将猎捕同类做肉干称之为“打猴子”的日本兵,虽然只是因为他有肺病不能吃而没有将他当成“猴子”来射杀,但到底是“救了”他的命,而这种“情感”的些许寄托随即不得不面临严峻的问题:人与非人的关系。他被这个残忍的猎人者所“救”,但他无法接受此人的非人状态。最终还是由他来了断了此人的非人一般的生命挣扎。在他的残留无几的信念里,似乎只有一条是真切的,得让人,而不是非人,活下来。但这个行为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终极的困境,生存的,人的,不管怎么说,他杀了人,杀了挽救他的人,他的战友,同伴,尽管他还在守着那道不吃人肉的人性底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已经进入了非人的境地,以另一种方式。所以他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结束这种状态,回到人的状态里,不管有没有正常的人的生活,都要回到正常的人的状态里。哪怕只是成为死去的正常人。
  最后,面对那不远处燃起的野火,那隐藏着枪弹的所在,他知道时刻到了,他回到正常人的状态的机会有了,他要做的只是张开胸怀,投向那里,不管那里给他的是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重新成为正常人。这个目的本身,就是解脱,也是终点。他做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终究还是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的方式,达到了他的目标。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