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美国剧 » 摩登家庭第六季

  • 摩登家庭第六季

    摩登家庭第六季第24集完结

    年份:2014 类型:美国剧

    主演:米莉·波比·布朗,内森·连恩,斯蒂芬妮·比翠丝,威尔·萨索,本杰明·布拉特,伊丽莎白·班克斯,罗伯·里格尔,萨拉·海蓝德,卡利托·奥利维罗,尼古拉斯·冈萨雷斯,阿雅·卡什,阿芮尔·温特,查斯蒂·巴勒斯特罗斯,泰·布利尔,亚当·德维尼,索菲娅·维加拉,斯蒂夫·扎恩,拉莫尼卡·加勒特,艾德·奥尼尔,斯特灵·苏利曼,奥利弗·普莱特,罗比·阿美尔,里德·尤因,里克·罗德里格兹,乔·鲍里托,乔·曼德,迈克尔

    导演:贝丝·麦卡锡-米勒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看电视剧和电影,和看小说一样,是我们逃离平淡琐碎现实生活,去感受“在别处”“在彼身”的一种方式。有时我们想体验独立的另一个世界,越远越好越迥异越好;有时我们想要近一点儿的,相似却不同的环境,换换脑子,在接近自己日常的经历和体验中挖掘一些平时看不见的宝物。
《摩登家庭》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每个人都有家庭生活(废话),所以本剧抛出的很多问题都似曾相识。另外,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剧中问题的处理一定程度上能给观众一定参照。
这是一部很好展示美国“主旋律”价值观的剧,三个的中产家庭,展示了在美国社会可能存在的几乎所有家庭组成形式:Dumphy一家是典型的、“传统”的白人家庭,有三个孩子;Jay Pritchett家是老夫少妻,妻子Gloria年龄比丈夫的女儿Claire年纪还小,带着一个跟前夫生的小胖子Manny(母子是拉丁裔);Mitchell和Cam是同性恋,他们有个领养的越南女儿。这样的组合,非常“政治正确”,表现了对少数族裔和人群的接纳。
作为一个太平洋另一岸出生长大的人,我首先看到的是文化差异:比如外公“传授”外孙如何和女孩亲热(亲脖子之类的),十三岁的小男生就开始研究钓妹子,去澳洲看topless的美女,“外婆”Gloria鼓励八岁的小女孩去追男生——这在我们的文化里这种对异性的好奇,被视为早熟、早恋,被成年人嗤之以鼻。为什么在他们的嘴里却是那么美妙单纯的事情呢?
但美国人对性也并不是毫无禁忌,有一回就拿“小孩不小心撞见父母进行造人运动”调侃。父母结婚纪念日,孩子们准备送上早餐。不慎看到那啥,三个孩子叫着“我滴神啊”“眼瞎了”等等跑开;家长Clarie和Phil慌张了一阵,最后进行了一场略滑稽的价值观普及:Basically, it’s two adults… It’s like shaking hands. As long as you’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with consenting partner, sex is nothing to be shamed of. 最后孩子们给父母送了一个锁。Dunphy夫妇积极地将尴尬化解成了健康的性观念的教育。这个尴尬而真实的桥段,的确是家庭里可能发生的事,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文化背景下。这会不会是编剧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改编的呢?(话说这一集在imdb上是已经播出的130集中评分第二高的单集。。)
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冲突和矛盾几乎时时刻刻存在。被领养的孩子Lily有身份认同问题,想找自己的生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族裔是gay还是越南,让两个爸爸非常为难。外公Jay虽然早已接受儿子是同性恋,可是在众人面前却羞于承认儿子的性取向,时而让儿子mitchell感到恼火。两姐妹Haley 和Alex一个是party queen社交狂人,一个是智商超高的“书呆子”,常常斗嘴,难有安宁。Claire年轻曾是个叛逆豪放的少女,这点不幸被大女儿继承了。Claire回首,想避免女儿重蹈覆辙,经常干涉Haley生活,引发两人失和。Phil和Claire当年意外地奉子成婚,一开始Jay对女婿并不满意。加之Jay本身高冷的性格,让Phil觉得自己一直没有被岳父接受,一直很努力地让岳父喜欢他。
这些并不陌生的情景:兄弟姐妹间的比拼和碾压;上一代教育方式给下一代带来的童年“阴影”到成年依然无法释然;ex与家人保持来往,现任生气,你难堪——这些矛盾点在家庭生活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在这一百多集中多次被拿来说事儿,推动剧情,制造笑点。可喜的是,最后几乎都化干戈为玉帛,这个大熔炉似的大家庭展现了宽容、理解和沟通的范本。一个声音有意无意地告诉你:他人不是地狱,即便人与人矛盾重重,但好好沟通仍然值得一试。看到情景如Haley跟Claire道歉,Mitchell和Jay倾诉并和解,我回想自己类似的经历然后不禁自问:这差不多是事儿也发生过,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样说这样做呢?
本剧另一大值得称赞之处是,它不刻意“理想化”,剧情有时甚至略“骨感”。比如,家庭主妇Claire参加竞选的事儿。她为争取街道交通安全遇到不讲理的镇议员,愤而决定参加选举。我本以为编剧要塑造一个“都市传说”——让她赢得选举——考虑到Claire本身的性格和她付出的努力,考虑到这样才能和之前遭到议员“羞辱”产生戏剧性的反差,考虑到编剧花费了三四集铺垫选举。然而,她却因各种突发状况“败北”了(牙齿突然掉了,家庭里各路拉票人员也散兵游勇不给力)。输了选举不过却让终于家门口树上了停车的指示牌。大步没迈成却有一小步向前。但大概这就是人生吧?真实的底层政治可能就是这样吧?(题外话:直觉告诉我,Clarie的政治生涯并没有结束。)
Modern Family展现的“打怪升级”的人生是十分符合实际的。相比于许多影视剧,告诉你一个简单化理想化的公式:只要努力梦想就能实现,本剧以一种轻松又开阔的语气告诉你,梦想可能并不容易实现,没关系,你还可以自嘲啊!但仔细观察,本剧其实倡导的是growth mindset:只要努力,你一直会螺旋上升。比如,哥伦比亚小胖子Manny的罗曼史,从面对妹子就嘴拙说蠢话,到逐渐被美眉问津,不就是曲折上升的过程吗?幸好他没有放弃,幸好一直有家里的男女老少替他出主意给他鼓励。
如果强行给这部剧总结一个主旨的话,大概是:有一帮参差多态性格各异的家庭成员真是幸福。生活虽有种种荒谬和不如意,只要我们在一帆不风顺的过程中坚持努力下来,总有一天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说出来很主流很普通很正确吧?这么健康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观怎么在我天朝上国的文艺作品中就少见呢?
在我有限的阅剧经验中总结发现:美剧的价值观往往较多元,很多剧根本不bother表达价值观或者意义(当然这不是坏事,尤其跟试图说教洗脑的剧集相比)。某种意义上来说,《摩登家庭》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输出,有点儿像大部分日剧,描述着这个不冷不暖的世界里暖色人物的命运和身影。影视作品表达理想或展现现实并不困难,难的是将两者自然地流畅地同时达成,这一点,《摩登家庭》做到了。在我的鉴赏体系里,最欣赏的作品不是让人感叹“这就是现实啊”,而是让人两眼放光地说“希望这是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人生”。这部剧就让我发自内心地说:希望这就是我能够拥有的家庭。

摩登家庭第六季影评

看电视剧和电影,和看小说一样,是我们逃离平淡琐碎现实生活,去感受“在别处”“在彼身”的一种方式。有时我们想体验独立的另一个世界,越远越好越迥异越好;有时我们想要近一点儿的,相似却不同的环境,换换脑子,在接近自己日常的经历和体验中挖掘一些平时看不见的宝物。
《摩登家庭》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每个人都有家庭生活(废话),所以本剧抛出的很多问题都似曾相识。另外,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剧中问题的处理一定程度上能给观众一定参照。
这是一部很好展示美国“主旋律”价值观的剧,三个的中产家庭,展示了在美国社会可能存在的几乎所有家庭组成形式:Dumphy一家是典型的、“传统”的白人家庭,有三个孩子;Jay Pritchett家是老夫少妻,妻子Gloria年龄比丈夫的女儿Claire年纪还小,带着一个跟前夫生的小胖子Manny(母子是拉丁裔);Mitchell和Cam是同性恋,他们有个领养的越南女儿。这样的组合,非常“政治正确”,表现了对少数族裔和人群的接纳。
作为一个太平洋另一岸出生长大的人,我首先看到的是文化差异:比如外公“传授”外孙如何和女孩亲热(亲脖子之类的),十三岁的小男生就开始研究钓妹子,去澳洲看topless的美女,“外婆”Gloria鼓励八岁的小女孩去追男生——这在我们的文化里这种对异性的好奇,被视为早熟、早恋,被成年人嗤之以鼻。为什么在他们的嘴里却是那么美妙单纯的事情呢?
但美国人对性也并不是毫无禁忌,有一回就拿“小孩不小心撞见父母进行造人运动”调侃。父母结婚纪念日,孩子们准备送上早餐。不慎看到那啥,三个孩子叫着“我滴神啊”“眼瞎了”等等跑开;家长Clarie和Phil慌张了一阵,最后进行了一场略滑稽的价值观普及:Basically, it’s two adults… It’s like shaking hands. As long as you’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with consenting partner, sex is nothing to be shamed of. 最后孩子们给父母送了一个锁。Dunphy夫妇积极地将尴尬化解成了健康的性观念的教育。这个尴尬而真实的桥段,的确是家庭里可能发生的事,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文化背景下。这会不会是编剧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改编的呢?(话说这一集在imdb上是已经播出的130集中评分第二高的单集。。)
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冲突和矛盾几乎时时刻刻存在。被领养的孩子Lily有身份认同问题,想找自己的生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族裔是gay还是越南,让两个爸爸非常为难。外公Jay虽然早已接受儿子是同性恋,可是在众人面前却羞于承认儿子的性取向,时而让儿子mitchell感到恼火。两姐妹Haley 和Alex一个是party queen社交狂人,一个是智商超高的“书呆子”,常常斗嘴,难有安宁。Claire年轻曾是个叛逆豪放的少女,这点不幸被大女儿继承了。Claire回首,想避免女儿重蹈覆辙,经常干涉Haley生活,引发两人失和。Phil和Claire当年意外地奉子成婚,一开始Jay对女婿并不满意。加之Jay本身高冷的性格,让Phil觉得自己一直没有被岳父接受,一直很努力地让岳父喜欢他。
这些并不陌生的情景:兄弟姐妹间的比拼和碾压;上一代教育方式给下一代带来的童年“阴影”到成年依然无法释然;ex与家人保持来往,现任生气,你难堪——这些矛盾点在家庭生活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在这一百多集中多次被拿来说事儿,推动剧情,制造笑点。可喜的是,最后几乎都化干戈为玉帛,这个大熔炉似的大家庭展现了宽容、理解和沟通的范本。一个声音有意无意地告诉你:他人不是地狱,即便人与人矛盾重重,但好好沟通仍然值得一试。看到情景如Haley跟Claire道歉,Mitchell和Jay倾诉并和解,我回想自己类似的经历然后不禁自问:这差不多是事儿也发生过,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样说这样做呢?
本剧另一大值得称赞之处是,它不刻意“理想化”,剧情有时甚至略“骨感”。比如,家庭主妇Claire参加竞选的事儿。她为争取街道交通安全遇到不讲理的镇议员,愤而决定参加选举。我本以为编剧要塑造一个“都市传说”——让她赢得选举——考虑到Claire本身的性格和她付出的努力,考虑到这样才能和之前遭到议员“羞辱”产生戏剧性的反差,考虑到编剧花费了三四集铺垫选举。然而,她却因各种突发状况“败北”了(牙齿突然掉了,家庭里各路拉票人员也散兵游勇不给力)。输了选举不过却让终于家门口树上了停车的指示牌。大步没迈成却有一小步向前。但大概这就是人生吧?真实的底层政治可能就是这样吧?(题外话:直觉告诉我,Clarie的政治生涯并没有结束。)
Modern Family展现的“打怪升级”的人生是十分符合实际的。相比于许多影视剧,告诉你一个简单化理想化的公式:只要努力梦想就能实现,本剧以一种轻松又开阔的语气告诉你,梦想可能并不容易实现,没关系,你还可以自嘲啊!但仔细观察,本剧其实倡导的是growth mindset:只要努力,你一直会螺旋上升。比如,哥伦比亚小胖子Manny的罗曼史,从面对妹子就嘴拙说蠢话,到逐渐被美眉问津,不就是曲折上升的过程吗?幸好他没有放弃,幸好一直有家里的男女老少替他出主意给他鼓励。
如果强行给这部剧总结一个主旨的话,大概是:有一帮参差多态性格各异的家庭成员真是幸福。生活虽有种种荒谬和不如意,只要我们在一帆不风顺的过程中坚持努力下来,总有一天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说出来很主流很普通很正确吧?这么健康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观怎么在我天朝上国的文艺作品中就少见呢?
在我有限的阅剧经验中总结发现:美剧的价值观往往较多元,很多剧根本不bother表达价值观或者意义(当然这不是坏事,尤其跟试图说教洗脑的剧集相比)。某种意义上来说,《摩登家庭》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输出,有点儿像大部分日剧,描述着这个不冷不暖的世界里暖色人物的命运和身影。影视作品表达理想或展现现实并不困难,难的是将两者自然地流畅地同时达成,这一点,《摩登家庭》做到了。在我的鉴赏体系里,最欣赏的作品不是让人感叹“这就是现实啊”,而是让人两眼放光地说“希望这是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人生”。这部剧就让我发自内心地说:希望这就是我能够拥有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