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欧洲的一天

  • 欧洲的一天

    欧洲的一天正片

    年份:2005 类型:喜剧片 喜剧

    主演:Megan Gay,安德烈·索可洛夫,Vita Saval,路易斯·托萨尔

    导演:汉尼·斯托尔

    地区:德国

    语言:英语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在欧洲冠军杯拉科鲁尼亚对阵加拉塔萨雷的决赛期间,欧洲的四座城市分别上演了四出关于抢劫的故事:在比赛地莫斯科,一名英国女人被当地出租车司机暗算,财物尽被劫走,目睹了事件经过的老妇带领英国女人报警;在伊斯坦布尔,一名德国青年为骗取保险赔偿谎称遭遇抢劫,热心的土耳其司机出力相助,将德国青年从警方的盘问中解救;在西班牙的圣地亚哥,一位匈牙利的徒步旅行者被偷走了相机,当值的警察却载着他在两个人女之间奔波,而事发地监控录像的内容,也只有值班人拍下的衣着清凉的美女;在柏林,两名法国小丑的精彩表演不能为自己赚到足够的生活费,他们无奈之下决定假装被抢来骗取保险赔偿,虽然做了一系列准备,但最后还是出了差错……欧洲的边界在哪里?
在《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这一论文集中,公共/明星知识分子们如哈贝马斯、德里达、艾柯、桑塔格等发文讨论了一个关乎欧洲前途的重大命题:一个统一的欧洲如何成为可能?在这本文集中,除了艾柯之外,大多数作者似乎都将伊拉克战争视为一个信号,一个号角,唤醒了一个统一欧洲的共识,带来了欧洲的再生。那是二战之后,欧洲极力摆脱美国马歇尔计划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欧洲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努力,这种努力已经被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欧盟的成立与加强所注解。之所以把伊拉克战争视为一个号角,因为伊战对欧洲各国带来了普遍的主权上的损害:美国如何不顾欧洲国家的阻拦,将欧洲国家带入伊拉克战争之中。
由此看来,欧洲的边界似乎是对外的,即在与外界的对立和区分之中,加强欧洲内部的共识,形成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但,最为革命性的分析面向,应该是从内至外的。即,欧洲不仅仅有其外部边界,欧洲还有其内部边界。欧洲的内部边界,不仅关乎欧洲能否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更决定其是否能成立。即,欧洲的内部边界,关乎以下这些问题:欧洲能否统一?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的公民时代来临了嘛?
很大意义上来说,本片就是对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其视角是内部的,即关注的是欧洲的内部边界问题。边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在影片中,这个边界被四个欧洲城市所注解:东北的莫斯科,东南的土耳其,西部的圣地亚哥,北部的柏林;这个边界也为其民族所注解: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土耳其人;匈牙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阿尔及利亚人/德国人、波兰人。这个初步划定的边界符合政治意义上的欧洲边界——一个日渐扩大的欧洲。在影片中,这个边界显出其模糊暧昧的一面:其中的居民语言不通,互不了解,对欧洲的概念莫衷一是。比如俄国妇人伊莲娜对哪一个政府能补偿被抢劫者的损失所说,英国“那才是真正的欧洲”;土耳其司机西拉对警察扣押德国青年的抱怨,“这样下去,土耳其怎么也进不了欧盟”;西班牙人对匈牙利位置的争论,“在波兰北面”,在“罗马尼亚、乌克兰、前南斯拉夫之间”。凡此种种,凝练统一欧洲的努力,在其内部遭到民族、历史和地域差异的阻滞。因此,与其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倒不如说是一个“统一的欧洲的蓝图”。这个蓝图并非空无一物,这个蓝图不仅被历史因素所诠释,如土耳其警官不满地对德国青年嗉囊着“希特勒!希特勒!”,德国的纳粹党,柏林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蓝图还被足球、欧元、商业保险这些“欧洲统一的符号”所勾勒着。
抢劫案,不管是真正发生的,还是为了骗取保险而设置的,都指涉一种对秩序的破坏,而警察等国家暴力,正是对这种破坏争锋相对的抑制,是对秩序的维护,构筑统一欧洲的框架。然而在影片中,这两种力量,抢劫和警察,却发挥着相反的作用。即,抢劫/保险在欧洲共同体内是通行的,是统一欧洲的符号标志;警察低效的办事效率和官僚风气,却形成一种内部的阻力,妨碍欧洲共识的形成。
一个真正统一的欧洲尚未来到,一个真正统一的欧洲也从未实现过。武力统一的努力,不管是法国的拿破仑,还是德国的希特勒,其以战争实现欧洲统一的努力都宣告失败,而且事实上导致了欧洲内部的离散割裂。现实的欧洲共同体,却建立在战争的反面,即诸多讨价还价的和平协商之上。如此,恰恰是欧洲内部非离散和割裂,是促成欧洲得以走向统一的前提,因其中蕴含着张力和变数,消弭了欧洲内部的边界。即,统一欧洲是没有边界的,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统一欧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统一体,并非有其固定的地理疆域(这点可以从莫斯科和伊斯坦布尔被纳入欧洲的版图得知),并非通行一种共同的语言(尽管英语在其中扮演着某种共同语的角色,但影片极力在消解这种印象),并非存在一种天生的“欧洲人”(那个自称是巴黎人的姑娘来自阿尔及利亚;那个阿根廷音乐家身在德国跟随古巴乐队演出,其父亲是叙利亚人,其母亲是意大利人),并非存在一种统一欧洲的共识。由此,欧洲的真正活力在何处?欧洲统一的前提在何处?恰恰就来自于其变动不居的“边界”。就此言之,欧洲作为一个统一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欧洲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概念,是一个动词而非一个名词。

欧洲的一天影评

欧洲的边界在哪里?
在《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这一论文集中,公共/明星知识分子们如哈贝马斯、德里达、艾柯、桑塔格等发文讨论了一个关乎欧洲前途的重大命题:一个统一的欧洲如何成为可能?在这本文集中,除了艾柯之外,大多数作者似乎都将伊拉克战争视为一个信号,一个号角,唤醒了一个统一欧洲的共识,带来了欧洲的再生。那是二战之后,欧洲极力摆脱美国马歇尔计划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欧洲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努力,这种努力已经被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欧盟的成立与加强所注解。之所以把伊拉克战争视为一个号角,因为伊战对欧洲各国带来了普遍的主权上的损害:美国如何不顾欧洲国家的阻拦,将欧洲国家带入伊拉克战争之中。
由此看来,欧洲的边界似乎是对外的,即在与外界的对立和区分之中,加强欧洲内部的共识,形成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但,最为革命性的分析面向,应该是从内至外的。即,欧洲不仅仅有其外部边界,欧洲还有其内部边界。欧洲的内部边界,不仅关乎欧洲能否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更决定其是否能成立。即,欧洲的内部边界,关乎以下这些问题:欧洲能否统一?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的公民时代来临了嘛?
很大意义上来说,本片就是对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其视角是内部的,即关注的是欧洲的内部边界问题。边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在影片中,这个边界被四个欧洲城市所注解:东北的莫斯科,东南的土耳其,西部的圣地亚哥,北部的柏林;这个边界也为其民族所注解: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土耳其人;匈牙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阿尔及利亚人/德国人、波兰人。这个初步划定的边界符合政治意义上的欧洲边界——一个日渐扩大的欧洲。在影片中,这个边界显出其模糊暧昧的一面:其中的居民语言不通,互不了解,对欧洲的概念莫衷一是。比如俄国妇人伊莲娜对哪一个政府能补偿被抢劫者的损失所说,英国“那才是真正的欧洲”;土耳其司机西拉对警察扣押德国青年的抱怨,“这样下去,土耳其怎么也进不了欧盟”;西班牙人对匈牙利位置的争论,“在波兰北面”,在“罗马尼亚、乌克兰、前南斯拉夫之间”。凡此种种,凝练统一欧洲的努力,在其内部遭到民族、历史和地域差异的阻滞。因此,与其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倒不如说是一个“统一的欧洲的蓝图”。这个蓝图并非空无一物,这个蓝图不仅被历史因素所诠释,如土耳其警官不满地对德国青年嗉囊着“希特勒!希特勒!”,德国的纳粹党,柏林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蓝图还被足球、欧元、商业保险这些“欧洲统一的符号”所勾勒着。
抢劫案,不管是真正发生的,还是为了骗取保险而设置的,都指涉一种对秩序的破坏,而警察等国家暴力,正是对这种破坏争锋相对的抑制,是对秩序的维护,构筑统一欧洲的框架。然而在影片中,这两种力量,抢劫和警察,却发挥着相反的作用。即,抢劫/保险在欧洲共同体内是通行的,是统一欧洲的符号标志;警察低效的办事效率和官僚风气,却形成一种内部的阻力,妨碍欧洲共识的形成。
一个真正统一的欧洲尚未来到,一个真正统一的欧洲也从未实现过。武力统一的努力,不管是法国的拿破仑,还是德国的希特勒,其以战争实现欧洲统一的努力都宣告失败,而且事实上导致了欧洲内部的离散割裂。现实的欧洲共同体,却建立在战争的反面,即诸多讨价还价的和平协商之上。如此,恰恰是欧洲内部非离散和割裂,是促成欧洲得以走向统一的前提,因其中蕴含着张力和变数,消弭了欧洲内部的边界。即,统一欧洲是没有边界的,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统一欧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统一体,并非有其固定的地理疆域(这点可以从莫斯科和伊斯坦布尔被纳入欧洲的版图得知),并非通行一种共同的语言(尽管英语在其中扮演着某种共同语的角色,但影片极力在消解这种印象),并非存在一种天生的“欧洲人”(那个自称是巴黎人的姑娘来自阿尔及利亚;那个阿根廷音乐家身在德国跟随古巴乐队演出,其父亲是叙利亚人,其母亲是意大利人),并非存在一种统一欧洲的共识。由此,欧洲的真正活力在何处?欧洲统一的前提在何处?恰恰就来自于其变动不居的“边界”。就此言之,欧洲作为一个统一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欧洲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概念,是一个动词而非一个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