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向日葵2005

  • 向日葵2005

    向日葵2005HD

    年份:2015 类型:爱情片

    主演:孙海英,陈冲,王海地,张凡,刘子枫,梁静,张曦文,高歌,洪一豪,李滨,李野萍

    导演:张杨

    地区:香港

    语言:国语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影片延续了张扬在《洗澡》、《昨日》等影片中呈现的中国式父子冲突与和解。以1976年、1987年、1999年为横断面,勾勒出北京一位普通父亲(孙海英)和儿子(张帆、高歌、王海迪)之间紧张却偶尔温情的关系。母亲(陈冲)一直扮演着调停者的角色。文/故城

不知道怎么来到这样一片旷野,远处满目的向日葵,金黄色的,总让人百感交集。向日葵叶子的轮廓在阳光中起伏,和天空组成幻妙的构图,我依稀感觉到一股思绪从咽喉涌上来,酸涩的,却是一种感激。
我不愿意将太多的溢美之辞加诸于[向日葵],在它之中,不足同样让人痛心疾首,就像一段音符之中的颤音,听来舒心却总难免有些矫情。张扬以旁外音的设计吐露着作者感情,却否定了影像叙事本身的含义,这种“心照不宣”使得我被两种叙事牵引。而尽管如此,我仍然感激张扬的真诚。被长镜头吸引着,掠过北京的胡同,我感受来自向日葵的注视:那些充盈着父子感情交流的镜头,在各个画面的韵律中产生出一种生命的诗的雕塑感。精致的构图捕捉着阳光下情感触须所触及的边缘,那是种其它方式很难表述的真实空间。正像影片结尾那样,你感觉到了什么?是一种生命轮回的美感,还是一种父子真情的顾盼情怀?
在[向日葵]里我看到了两代人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水乳交融,这或多或少也应了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对父子冲突时代的描述。记得[因父的名]里也有这种冲突和和解,但却付出了死亡的代价。苏格兰风笛声中父亲用生命的浩然正气将孩子从丧魂落魄的绝望之中惊醒,信念在死亡当中得到了交替与传承,风中似乎也有了父亲的喟叹,就像黑暗大牢里的明灯,指引着生命的轨迹。[向日葵]的结尾也有这种隐喻,向日葵这个极富象征意义的符号暗含父亲的余音支撑着儿子今后的生命历程,将本片的温情延续。尽管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尾,我喜欢更为趋于平淡的结局,一个生命诞生或者一个生命的逝去,平淡就像粗茶淡饭,但我仍不免被那脉脉温情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岁月就留在老屋那退色的天花板上,回响幼时小巷那青苔斑斑的石径上。这不大像我们无数次温情脉脉地说到的人世,黄昏里朦胧的灯火中,黎明时依稀的光亮里,不知有多少躯壳在这里托生,然后又匆匆消失。

儿子是一个感情多变、动荡而又偏执的人,就像张扬的另一部电影[昨天]里的主人公,略带叛逆的情绪被张扬移植到这部自传性质的影片当中。张扬的风格也从[昨天]的纪录现实都市一隅转向回顾真情与人物心路历程当中,我仿佛看到[洗澡]中温情世界的回归,这次多的是成长的痕迹。
父亲的缺位是一个时代的结症,它参杂了作者个人的情愫,用一种时而内敛时而激烈的方式娓娓道来,这并不是导演独具匠心的表达,而是在吐露印在儿子身上的某种痕迹,就像我们来到在这个世界时身上的胎记,它与生俱来也从不会磨灭。然而当人们无法找到带来这种印记的父亲的角色后,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阿莫多瓦的[我的母亲]中,孩子的“父亲”早已不复存在,残留下的只是一个半男半女的躯壳,男性话语、父权属性在他的镜头语言里已经完全消失。而[雾中风景]中姐姐和弟弟历经艰辛找寻那个早已从这个世界消失的父亲,父亲的形象如同云雾深处的幻影,他们最终走到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边境线。
北京的胡同虽然热闹、喧嚣,内心却总是空荡荡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都是那样的容易让人坠入空荡荡的浮想之中,心里的节奏感顿然失控。我并不明白这种缺失究竟是一种慵懒的逃遁还是一种空虚的无奈?我曾经试图去体味父亲失位的状态,但每当我触及到边缘便会退回来,因为我发现我不可能在那种状态游刃有余,甚至会恍然不知所措,太累了。
[向日葵]里这种缺位并没有维持多久,父亲很快就回到儿子的生活当中,却引来父与子之间似乎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这种不可调和性却又在父权的强势下变得更为难以改变。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一种分外厚敛的笔调勾勒出严厉的父亲和倔强的儿子两个形象,将两人的矛盾微微掩藏起来,并安排小河边儿子找不到父亲后脱口而出“爸爸”的神来之笔,感情流露真挚细腻,让观众似乎感觉到自[洗澡]、[那山那人那狗]之后又一次儿子对父亲的认同感。然而,处理两人此时的关系时,张扬拿捏得相当到位,学画过程中拉裤裆和用缝纫机轧手两出戏,可谓对父子隔阂最生活化的表现。随后儿子成长过程中,层层铺垫逐渐展开,父子冲突也接近了最高潮,结尾父亲的离去也就成为父子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后果。
与[那山那人那狗]中父与子的关系不同,刘烨饰演的儿子对未来的向往趋使他沿着青春的足迹去寻觅,虽然两部影片结果一样,都是子从父业,但刘烨与父亲的隔阂在他追逐青春的过程慢慢化解了。都说没有什么情绪可以和时间抗衡,而向阳却在漫长的生命足迹中将反抗的情绪一直维持着。

在讲述父子关系的电影中,爱情通常都会加剧两人冲突,[向日葵]中也不例外。向阳被后海边点冰旋转的女孩所吸引,她成为了他的初恋女友。像父亲送给自己一个画册一样,向阳将自己的爱恋也融入了绘画,用同样方式给了于红一本会动的画册。儿子用父亲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了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喜欢的女子,父与子之间感情的认同似乎通过了这种承接仪式得到了默认,然而随后这种认同却被父亲的“残忍”打得烟消云散。特别是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父亲擅自打掉了于红怀着的孩子,使得两人的紧张关系骤然升级。儿子推倒了父亲,母亲狠狠地耳光却换来儿子又一次露宿街头,而这次却给向阳的心灵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一个生命被扼杀意味着另一个生命也要被扼杀,向阳会用自己的偏执证明这句话。若干年后,当父母都急切的盼望抱孙子的时候,儿子用拒绝惩罚父亲过去的“武断”,这种拒绝像是儿子与儿媳结成的联盟在“同仇敌忾”。我姑且将儿子的这种报复理解为倔强,因为父与子之间留存于那一瞬间的至少不会是忌恨,至少画展中一个握手便足以化解一切的隔阂,[野蛮人入侵]也曾有这样的冰释前嫌、这样的淡然,那才是真正的父亲和儿子。
我不知道结尾父亲的离去意味着什么,没有在一切归于平静时选择颐养天年,没有在一切都释怀后享受彼此的快乐,父亲选择了默默地注视,就像你我刚从娘胎里出来后就暴露在父亲的目光下一样。时光似乎开始倒流,生命的轮回变换着步调将沉淀下来的感情慢慢洇开,我的脑海里闪过往日的时光,自己仿佛乘坐着时间机器,穿梭于这陌生又熟悉的空间。
突然,眼前的向日葵格外刺眼,父亲在凳子那一头,我在这一头,他轻声呼唤着我,我却选择了一支画笔。
……不知不觉中,在一个幼童的心灵,开启一个看似曲折却又分外平坦的道路,留下最初的完好一笔,算是铺了温厚的底絮,自此,无以忘怀。
05/11/08 3:00 原载于12月[DVD电影评介]

向日葵2005影评

文/故城

不知道怎么来到这样一片旷野,远处满目的向日葵,金黄色的,总让人百感交集。向日葵叶子的轮廓在阳光中起伏,和天空组成幻妙的构图,我依稀感觉到一股思绪从咽喉涌上来,酸涩的,却是一种感激。
我不愿意将太多的溢美之辞加诸于[向日葵],在它之中,不足同样让人痛心疾首,就像一段音符之中的颤音,听来舒心却总难免有些矫情。张扬以旁外音的设计吐露着作者感情,却否定了影像叙事本身的含义,这种“心照不宣”使得我被两种叙事牵引。而尽管如此,我仍然感激张扬的真诚。被长镜头吸引着,掠过北京的胡同,我感受来自向日葵的注视:那些充盈着父子感情交流的镜头,在各个画面的韵律中产生出一种生命的诗的雕塑感。精致的构图捕捉着阳光下情感触须所触及的边缘,那是种其它方式很难表述的真实空间。正像影片结尾那样,你感觉到了什么?是一种生命轮回的美感,还是一种父子真情的顾盼情怀?
在[向日葵]里我看到了两代人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水乳交融,这或多或少也应了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对父子冲突时代的描述。记得[因父的名]里也有这种冲突和和解,但却付出了死亡的代价。苏格兰风笛声中父亲用生命的浩然正气将孩子从丧魂落魄的绝望之中惊醒,信念在死亡当中得到了交替与传承,风中似乎也有了父亲的喟叹,就像黑暗大牢里的明灯,指引着生命的轨迹。[向日葵]的结尾也有这种隐喻,向日葵这个极富象征意义的符号暗含父亲的余音支撑着儿子今后的生命历程,将本片的温情延续。尽管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尾,我喜欢更为趋于平淡的结局,一个生命诞生或者一个生命的逝去,平淡就像粗茶淡饭,但我仍不免被那脉脉温情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岁月就留在老屋那退色的天花板上,回响幼时小巷那青苔斑斑的石径上。这不大像我们无数次温情脉脉地说到的人世,黄昏里朦胧的灯火中,黎明时依稀的光亮里,不知有多少躯壳在这里托生,然后又匆匆消失。

儿子是一个感情多变、动荡而又偏执的人,就像张扬的另一部电影[昨天]里的主人公,略带叛逆的情绪被张扬移植到这部自传性质的影片当中。张扬的风格也从[昨天]的纪录现实都市一隅转向回顾真情与人物心路历程当中,我仿佛看到[洗澡]中温情世界的回归,这次多的是成长的痕迹。
父亲的缺位是一个时代的结症,它参杂了作者个人的情愫,用一种时而内敛时而激烈的方式娓娓道来,这并不是导演独具匠心的表达,而是在吐露印在儿子身上的某种痕迹,就像我们来到在这个世界时身上的胎记,它与生俱来也从不会磨灭。然而当人们无法找到带来这种印记的父亲的角色后,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阿莫多瓦的[我的母亲]中,孩子的“父亲”早已不复存在,残留下的只是一个半男半女的躯壳,男性话语、父权属性在他的镜头语言里已经完全消失。而[雾中风景]中姐姐和弟弟历经艰辛找寻那个早已从这个世界消失的父亲,父亲的形象如同云雾深处的幻影,他们最终走到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边境线。
北京的胡同虽然热闹、喧嚣,内心却总是空荡荡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都是那样的容易让人坠入空荡荡的浮想之中,心里的节奏感顿然失控。我并不明白这种缺失究竟是一种慵懒的逃遁还是一种空虚的无奈?我曾经试图去体味父亲失位的状态,但每当我触及到边缘便会退回来,因为我发现我不可能在那种状态游刃有余,甚至会恍然不知所措,太累了。
[向日葵]里这种缺位并没有维持多久,父亲很快就回到儿子的生活当中,却引来父与子之间似乎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这种不可调和性却又在父权的强势下变得更为难以改变。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一种分外厚敛的笔调勾勒出严厉的父亲和倔强的儿子两个形象,将两人的矛盾微微掩藏起来,并安排小河边儿子找不到父亲后脱口而出“爸爸”的神来之笔,感情流露真挚细腻,让观众似乎感觉到自[洗澡]、[那山那人那狗]之后又一次儿子对父亲的认同感。然而,处理两人此时的关系时,张扬拿捏得相当到位,学画过程中拉裤裆和用缝纫机轧手两出戏,可谓对父子隔阂最生活化的表现。随后儿子成长过程中,层层铺垫逐渐展开,父子冲突也接近了最高潮,结尾父亲的离去也就成为父子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后果。
与[那山那人那狗]中父与子的关系不同,刘烨饰演的儿子对未来的向往趋使他沿着青春的足迹去寻觅,虽然两部影片结果一样,都是子从父业,但刘烨与父亲的隔阂在他追逐青春的过程慢慢化解了。都说没有什么情绪可以和时间抗衡,而向阳却在漫长的生命足迹中将反抗的情绪一直维持着。

在讲述父子关系的电影中,爱情通常都会加剧两人冲突,[向日葵]中也不例外。向阳被后海边点冰旋转的女孩所吸引,她成为了他的初恋女友。像父亲送给自己一个画册一样,向阳将自己的爱恋也融入了绘画,用同样方式给了于红一本会动的画册。儿子用父亲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了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喜欢的女子,父与子之间感情的认同似乎通过了这种承接仪式得到了默认,然而随后这种认同却被父亲的“残忍”打得烟消云散。特别是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父亲擅自打掉了于红怀着的孩子,使得两人的紧张关系骤然升级。儿子推倒了父亲,母亲狠狠地耳光却换来儿子又一次露宿街头,而这次却给向阳的心灵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一个生命被扼杀意味着另一个生命也要被扼杀,向阳会用自己的偏执证明这句话。若干年后,当父母都急切的盼望抱孙子的时候,儿子用拒绝惩罚父亲过去的“武断”,这种拒绝像是儿子与儿媳结成的联盟在“同仇敌忾”。我姑且将儿子的这种报复理解为倔强,因为父与子之间留存于那一瞬间的至少不会是忌恨,至少画展中一个握手便足以化解一切的隔阂,[野蛮人入侵]也曾有这样的冰释前嫌、这样的淡然,那才是真正的父亲和儿子。
我不知道结尾父亲的离去意味着什么,没有在一切归于平静时选择颐养天年,没有在一切都释怀后享受彼此的快乐,父亲选择了默默地注视,就像你我刚从娘胎里出来后就暴露在父亲的目光下一样。时光似乎开始倒流,生命的轮回变换着步调将沉淀下来的感情慢慢洇开,我的脑海里闪过往日的时光,自己仿佛乘坐着时间机器,穿梭于这陌生又熟悉的空间。
突然,眼前的向日葵格外刺眼,父亲在凳子那一头,我在这一头,他轻声呼唤着我,我却选择了一支画笔。
……不知不觉中,在一个幼童的心灵,开启一个看似曲折却又分外平坦的道路,留下最初的完好一笔,算是铺了温厚的底絮,自此,无以忘怀。
05/11/08 3:00 原载于12月[DVD电影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