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梦想照进现实

  • 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照进现实超清

    年份:2006 类型:爱情片

    主演:徐静蕾 , 韩童生 , 贺鹏 , 孙少华

    导演:徐静蕾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剧情简介

剧情介绍:一部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的女主角(徐静蕾)深夜给该剧导演(韩童生)发了一条短信,说想面试。见面寒暄后,她立即提出不再演戏。原因是剧本中的女主角形象实在恶心,演不下去了。导演好言相劝,说这个形象本来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要以大局为重等等。但女主角罢工了,导演也放弃了。导演说刚开始接戏的时候很被动。女主角的辞演,让他感觉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既轻松又紧张。之后,他轻松愉快,被女主角嘲笑。局长怒吼着、跳着,猛如雷,又急又气,大发脾气。两人开始争吵。导演责怪女主角歪曲事实,女主角认为导演太假。最后话题回到剧本,两人围绕剧本辩论做人的技巧、生活的困惑、现实高于梦想。 
 周末,方方来找我玩,顺便给我带了这部电影,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可是他自己第一部参与剪辑的电影,最后的字幕中也能看到了他的名字,呵呵,作为业内人士的他,在我看的时候,充当了评论音轨的作用。
 这是一部并不是很好看的电影,我只能这么说,在看的过程中,我不可救药的睡着了,实在是没有耐心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深夜就一些不太好懂的话题,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淘淘不绝。
 老徐的勇气我很佩服,她进行了一次将纯文学的语言直接用影像表现的尝试,语言而不是影像成为了电影的主角,于是电影留给老徐可以调动的电影元素就很有限了,从灯光到布景,每次场景的变化和衔接,老徐还是展示除了自身手法的成熟,但是即使这样,由于可以利用的元素太少了,很长的时间,我唯一能够看到的动的东西就是在墙上不断变化的音箱的灯光,这样的绝对化简单的元素对于需要不断接受新鲜刺激的观众而言,确实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中。
 话从开始到最后没停过,里面有聊天的客套,有男女间的贫嘴,有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也有对世间万象的感慨,电影被简化为了只有两个演员的台词。王朔的编剧确实很强,他能够把很多看上去很深奥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而且还让你又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就是对文字运用的太娴熟了,因此这么多的台词中,你又必须高度集中,才能明白两个人所谈论的一个又一个的话题,才能洞悉每一段台词后面的潜含义,因此,自然会感觉更累,这样的台词更适合一个人静静地阅读时,用心慢慢共鸣,而不是在转瞬即逝的影像中快速体会。
 在我的印象中,更多的导演会放弃语言,而用完全电影化的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金基德,他的电影从来几乎不需要什么语言,却让你触动心灵,老徐这回却反其道而行之,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喜欢她不重复自己的勇气。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 在最黑的地方见”
 影片在这里嘎然而止,处理的真简洁。其实也告诉我们,所谓梦想其实就是被我们压抑在内心的最深处,没有什么机会能够出来,这种凄凉的感觉,也是我想了好久才明白的道理,梦想不可能照进现实,如果那样,就不是梦想了……
 
这段台词很不错:
 原来的梦想也是相信有个幸福存在,有个人间天堂,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心灵匹配的对象,人和人都互相信任,也值得信任。人和人都不互相消灭,一个无忧无虑,一个快乐无比。爱情根本不叫事儿!没说平等,说的也是平等以后的社会。
 原来大家更愿意相信一点,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走多不牛逼呀!必须死扛,必须的!
 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之没东西扛。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儿瞧,挺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坚持(方方说原音中“叫信仰”)。
 当一个梦想支撑着一个人的时候,即使再艰难的时刻他都能挺过。当梦想、信念消逝的时候,就像病人坚守的最后一片绿叶已掉;骇克帝国中告诉Neo这一切不是真的一样。会是什么感觉呢?没东西扛的感觉!
 这样的话语,如果放在话剧的舞台上,什么问题都没有,但是在电影中,如此大段的独白,让人有些感动却没有立刻回味过来的感觉。
 
还有这段:
 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你发现河里有一正在做的泥锅,旋儿得十分紧凑,十分头冲下,在拧自己,在严拧自己,一转儿紧一转儿,一转儿紧追一转儿,极力转圆了,游成立锥,极力——差一点就从皱纹里揪出字母了,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在拼汉语拼音“你好”,汉字我已经不熟了。接伴儿你发现夕阳西下,金被子变成一河血黑绸子,巨雀跃,巨轻浮,吹荡鼓舞间闪动着无数媚眼,那还是我!那还是我!趁着最后一点亮,瞅你呢。
 太富有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了。
 

梦想照进现实影评

 
 周末,方方来找我玩,顺便给我带了这部电影,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可是他自己第一部参与剪辑的电影,最后的字幕中也能看到了他的名字,呵呵,作为业内人士的他,在我看的时候,充当了评论音轨的作用。
 这是一部并不是很好看的电影,我只能这么说,在看的过程中,我不可救药的睡着了,实在是没有耐心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深夜就一些不太好懂的话题,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淘淘不绝。
 老徐的勇气我很佩服,她进行了一次将纯文学的语言直接用影像表现的尝试,语言而不是影像成为了电影的主角,于是电影留给老徐可以调动的电影元素就很有限了,从灯光到布景,每次场景的变化和衔接,老徐还是展示除了自身手法的成熟,但是即使这样,由于可以利用的元素太少了,很长的时间,我唯一能够看到的动的东西就是在墙上不断变化的音箱的灯光,这样的绝对化简单的元素对于需要不断接受新鲜刺激的观众而言,确实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中。
 话从开始到最后没停过,里面有聊天的客套,有男女间的贫嘴,有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也有对世间万象的感慨,电影被简化为了只有两个演员的台词。王朔的编剧确实很强,他能够把很多看上去很深奥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而且还让你又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就是对文字运用的太娴熟了,因此这么多的台词中,你又必须高度集中,才能明白两个人所谈论的一个又一个的话题,才能洞悉每一段台词后面的潜含义,因此,自然会感觉更累,这样的台词更适合一个人静静地阅读时,用心慢慢共鸣,而不是在转瞬即逝的影像中快速体会。
 在我的印象中,更多的导演会放弃语言,而用完全电影化的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金基德,他的电影从来几乎不需要什么语言,却让你触动心灵,老徐这回却反其道而行之,不管成不成功,至少喜欢她不重复自己的勇气。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 在最黑的地方见”
 影片在这里嘎然而止,处理的真简洁。其实也告诉我们,所谓梦想其实就是被我们压抑在内心的最深处,没有什么机会能够出来,这种凄凉的感觉,也是我想了好久才明白的道理,梦想不可能照进现实,如果那样,就不是梦想了……
 
这段台词很不错:
 原来的梦想也是相信有个幸福存在,有个人间天堂,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心灵匹配的对象,人和人都互相信任,也值得信任。人和人都不互相消灭,一个无忧无虑,一个快乐无比。爱情根本不叫事儿!没说平等,说的也是平等以后的社会。
 原来大家更愿意相信一点,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走多不牛逼呀!必须死扛,必须的!
 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之没东西扛。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儿瞧,挺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坚持(方方说原音中“叫信仰”)。
 当一个梦想支撑着一个人的时候,即使再艰难的时刻他都能挺过。当梦想、信念消逝的时候,就像病人坚守的最后一片绿叶已掉;骇克帝国中告诉Neo这一切不是真的一样。会是什么感觉呢?没东西扛的感觉!
 这样的话语,如果放在话剧的舞台上,什么问题都没有,但是在电影中,如此大段的独白,让人有些感动却没有立刻回味过来的感觉。
 
还有这段:
 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你发现河里有一正在做的泥锅,旋儿得十分紧凑,十分头冲下,在拧自己,在严拧自己,一转儿紧一转儿,一转儿紧追一转儿,极力转圆了,游成立锥,极力——差一点就从皱纹里揪出字母了,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在拼汉语拼音“你好”,汉字我已经不熟了。接伴儿你发现夕阳西下,金被子变成一河血黑绸子,巨雀跃,巨轻浮,吹荡鼓舞间闪动着无数媚眼,那还是我!那还是我!趁着最后一点亮,瞅你呢。
 太富有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