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日本剧 » 东京女子图鉴東京女子図鑑

  • 东京女子图鉴東京女子図鑑

    东京女子图鉴東京女子図鑑完结

    年份:2016 类型:日本剧

    主演:水川麻美,阿部力,阳月华,赤楚卫二,井端珠里,手塚理美

    导演:棚田由纪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剧情简介

《东京女子图鉴》改编自《东京日历》上连载的同名四格漫画,电视剧版的导演是《百万元与苦虫女人》的彭田裕贵。水川麻美将饰演女主角阿雅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阿雅从家乡来到东京工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她的生活也随时面临着新的挑战。该剧在惠比寿、银座等多个标志性地点取景,全方位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京。

从最开始你就知道,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

你出生的地方很无聊,在本地当公务员的爸爸、全职主妇妈妈、狭窄的人际关系、一成不变的街道……与你同样的小城女孩如同年复一年出现的季候性花朵,不是被扦插移植,就是迅速凋落在扎根的土壤里。十几岁时,你们互相传阅郭敬明的小说,熟识了不少原本陌生的大牌,而你在你的朋友把CHANEL拼写成Channel时心生尴尬。过年时你的“社交”是和不同的老朋友去影院看了三遍《小时代》,打着手法尚生疏的麻将,逛着卖天价野牌的本土商场。

你知道,你是不属于这里的,所以你暂带着片刻温存之意来忍受。

像所有把创作冲动当作才华的年轻人们一样,你有的是“野心”,你的“心气”像浮标一样按都按不下去。至于你想去的城市、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需要预约的餐厅、做代理商的男友、有意义的工作、资料馆的晚场电影、两天一夜的短途温泉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幸福的婚姻……”——很详实、很遥远;很具体,也很模糊。

你或许有着标致姣好的面容,偶尔在小城的中学里受到异性的追捧,但够不上出尘绝艳;你或许有着细腻的肌肤、匀称的身量,但这青春带来的福利丢到人堆中也并不会引起注意。或许你曾与一位模特女郎擦身而过,感受过什么叫做“美的压迫”,但这也不影响你继续自我感觉良好,毕竟“所有女人都认为自己有三分颜色”。

你有一份差强人意的履历表,你英文说得不错,或者你会点小语种,有点小才艺,也曾在大学庆典活动里被熟人善意地称为“女神”。你读很多书,去过一些地方,你挺努力的,没有成为某些公众号里众口嘲笑的那种女孩。或许你周围有一些真正值得仰视的人,但你对他们的敬佩热情也不会超过三分钟,毕竟你一直在努力了,或就是“天生很丧”,或你有其他什么杂七杂八的借口。

你不是命运的宠儿,但也从来不是命运的弃儿。

毕业后你将去到向往已久的那个繁华城市谋一室之蜗居。你住在一个年轻人很多的片区,或许有一个与你境况相似的男友,他像你租的旧房子一样“既带着过去的温柔,又承载着新鲜的未来。”你们互相爱恋又争吵,你总是见不得他身上倒映出的“小市民”的影子,他嫌你“不会过日子”;或许你又足够“聪明辣手”,早早物色到了一个足以令同伴的女孩子嫉妒得咬牙切齿的对象,他会优雅地为你点餐,谈论儿时在欧洲度过的暑假,他将会极大地满足也同时刺伤着你的虚荣心。你会为这些幻想不断催眠自己,看不到他彬彬有礼的面目下的薄凉——金钱与寻欢作乐何足惜,他只是不会愿意给你婚姻。

你认真地工作,也许你运气很好,成了那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又或许你运气不好,沦落到用身体去换前程。在无数的可能性中你会碰到那个隐形的天花板,你会遭遇力所不逮、裁员、行业衰亡或者父母的一场大病……但在某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你撑了下来,得以拥抱城市天际线罅隙中洒落的光,然而你依然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你仍然惶恐、焦虑、不安而且贪婪。

尽管你或许已有了不婚不育的底气,但在与昔日老友聚会的某个瞬间,你会感到孤独与迷惘。从来“很正常”甚至很优越的你忽然成了另一种被人们暗暗指涉的对象,他们说:你是被“剩下”了。你一边嘴硬还击构建着自己的“独立内心”,一边又赌气般飞速寻觅着合适的对象。或许就如你想象的一样,你的他会是一个符合指标的人,他仿佛是某个精准数据的人格化般与你匹配,然而你没来得及也没敢想,婚姻也会像嵌套公式般慢慢输出一座庞大的坟墓。

能走到今天,你断断不惯于屈于人下,然而你的丈夫可能不会理解这一点,毕竟他也同你一样。况且你是一个女人,那个价廉物美的女人,他们“约定俗成”了你应当做饭、料理家务、生育并且抚养,或者在新婚姻条例的要求下在离婚后仍负担一半丈夫的债务。你挣扎了一下,试图按照你理想的方式规划这个家,然而你发现传统是那么难以撼动,尤其是当这种传统不利于你的时候。于是你不由感慨起前人的智慧:婚姻果然是一座围城。特别是在今时今日,你的城还夹在新与旧之间,令你毫无转身的余地。

你纠结地沉沦,生完女儿还要再生一个儿子;又或者你清醒的离开。然而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仿佛电影里那个楚门,一不小心触到了这世界虚假的尽头。你曾以为的璀璨背后是一片虚空,你永远不可能摘取塔尖的明珠,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能触碰明珠的人生就在塔尖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氏,他们流着蓝色的血。

而且你没有理由再抱怨,再抱怨你就成了电视剧里那些贪得无厌的无耻中产。你已经够幸运了,毕竟在无数个可能性中,向上攀爬的你纷纷流着血泪坠落,你踩的阶梯是他们的尸体,虽然你看不见。这比你的性别,比你的围城还要可怕一万倍,但这就是人间,你不可能再任性地扭头离开,无论你是一个位置尴尬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被踩在脚下的台阶,你只能蒙住眼睛,告诉自己此刻即生活。

如果你执意要想下去,你会去一个陌生贫穷的地方奉献自己的生命,你会在一个冰冷的雨夜举枪自杀。但你从来不是一个圣徒,你大可以骗骗自己,退回你精致的囚笼,甚至退回你出生的十八线小城,那是你的“应许之地”。

毕竟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与普通的我们一样,在你人生中最幸福与自由的时光,你还不知道你能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少。

-------2.27-------- 终于看完大结局啦~

女主提起u0004“表参道上模特一样的美人”,以及她在家乡痛哭最终又回归平凡生活的场景,和我之前在心里构想的内容有种“会心一击”的感觉。

不得不说,编剧非常了解部分女性微妙的内心感受——有些女孩可能会跳出来说,“我没有那种想法,我一点儿也不虚荣,不贪心,介入别人婚姻的人都应该被活活打死!”——好的,姑且认为她真的如此冰清玉洁惹人怜吧,但是,这部剧根本就不是给你看的。所以也别急着抢占这边的道德高地了。

女主角的形象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想要“代表一代女性"的野心,就好像《阿Q正传》一样,她也只是一个“由个到类”的“典型人物”。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鲁迅写完阿Q时,很多读者、熟人写信质疑鲁迅是否在刻意撰文讽刺他们,这就好像观看本剧的过程中有许多弹幕出来跳脚——艺术提炼和生活真实总是有重叠也有距离。越是如此,越证明这个人物实际上很可信。

剧情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它仿佛走马灯般快速放映着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男主角或者女主“闺蜜”之类的形象,绫身边的人也和我们周围的一样,总是来了又走,等更新等到最后你甚至记不太清他们的样子。

“情感”作为一个符号,在剧中承载的是更加驳杂的意义——好像是在某些交换中产生的一个副产品。与传统连续剧中纯粹的爱情、友谊或者仇恨相比,这部剧彻底消解它们的存在,使其无意义化,却也更真实。真实的东西当然就不一定惹人喜欢,所以剧中又安排了一个“任何人物都可以从情节里突然回过头对着观众说话”的设定,有点像戏剧表演里说的“第四堵墙”,这种破墙后的“超越真实”便又增添了一重新鲜感。

至于主题,“奋斗、成长”一类积极向上的关键词似乎和这部剧的基调不太搭?记得在女主角升职加薪后,弹幕里总有人指责她“太贪心了”,要她赶紧回到初恋身边。这也算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论调,和女主角在她的社会遭遇的一部分情况有种戏里戏外的重合——主流、甚至很多女性都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奋力向阶层顶端攀登是贪婪的行径,而她们最终可见的幸福需要依靠一位男性角色来完成。但如果把主角换成男性,人们似乎就不太会有这种论调,比如对《红与黑》里的于连。

我反而认为欲望使人前进,欲望使人美丽。 大部分人所言之"梦想",其实只是这种欲望的刻意诗化,在这方面谁也没必要看不起谁。就像剧里女主角做情人的情节,本来就是假面夫妻情我愿,最多只能证明婚姻制度的日渐腐朽,用不着谁来急着把她浸猪笼。

然而绫的生活环境到底是比我们好一点,起码在剧中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跳出来斥责她“太贪心”。当然,作为她自己而言也毋须介怀此类问题,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她只代表那些主流意义上成功的典型。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暂时没有立场去思索她的困境——因为她的机缘与实力,也因为逐渐锁闭的上升通道。

因此我感觉剧集的主题其实更接近“异化”——好像《变形记》,但是是在说一个表面风光的女孩如何在都市丛林中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只是它没那么直接,也含有不卑不亢的一部分,比如刻画“港区”出身的优越阶级,绝不故意把他们写得势利可笑,也不会像《欢乐颂》之类的连续剧似的上去跪舔一番。绫跌撞到最后才撞到“玻璃天花板”,看清楚阶级固化后的条条框框,她就像是一个游戏中的人物,但结局已经被玩通关了,于是她一个人站在原地,回头发现自己所能走的路,最多就是这样而已。梦想、青春,什么都不会留下,它们一直追着“资本家们”吊在眼前的胡萝卜,最后被无形的手掠夺走了。

她很可悲吗?的确是的,但是在结局中她继续微笑着回过头,告诉我们“你觉得现在的我很值得同情吗?十年前的我也会这样觉得。”——其实事实更残酷,十年后的我们也不一定能玩通关这盘游戏,具有这种“触顶的迷茫”的人也太少太少了,大多数的我们被压在最底下,像一颗齿轮,最后别说迷茫,连渣都不剩。这无疑更令人不寒而栗。

看到最后几集,我简直觉得后面的内容要开始宣传共产主义才比较合情合理。人如何追求并走入自由王国?让每个人得到丰盛、公平、适得其所的发展?

不知道编剧和作者是否也认为这种传教希望微茫。在收尾的时刻,看似甘于平凡的绫又与一个穿着红色皮草、挽着更英俊丈夫的自己擦肩而过,那艳丽的红仿佛是她重燃的欲火,令观众知道她将会投入一段新的“贪婪” 之旅。初看时我觉得这简直有点像剧中探讨的“生育政策”一样在粉饰太平了,就好比十一集绕到最后,还是教大家要去追求同一样东西(而且只是个幻影罢了)。但是回味中又觉得带有无奈——不去追求这个,你还以为你自己能干嘛呢?

“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矛盾中诞生的人注定无法在浪漫的理想或未来中安身立命。他们只能将绝望凝聚在自己身体内部,转化出一种怪异的能量,更加无助、无信心地依靠自己。”

东京女子图鉴東京女子図鑑影评

从最开始你就知道,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

你出生的地方很无聊,在本地当公务员的爸爸、全职主妇妈妈、狭窄的人际关系、一成不变的街道……与你同样的小城女孩如同年复一年出现的季候性花朵,不是被扦插移植,就是迅速凋落在扎根的土壤里。十几岁时,你们互相传阅郭敬明的小说,熟识了不少原本陌生的大牌,而你在你的朋友把CHANEL拼写成Channel时心生尴尬。过年时你的“社交”是和不同的老朋友去影院看了三遍《小时代》,打着手法尚生疏的麻将,逛着卖天价野牌的本土商场。

你知道,你是不属于这里的,所以你暂带着片刻温存之意来忍受。

像所有把创作冲动当作才华的年轻人们一样,你有的是“野心”,你的“心气”像浮标一样按都按不下去。至于你想去的城市、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需要预约的餐厅、做代理商的男友、有意义的工作、资料馆的晚场电影、两天一夜的短途温泉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幸福的婚姻……”——很详实、很遥远;很具体,也很模糊。

你或许有着标致姣好的面容,偶尔在小城的中学里受到异性的追捧,但够不上出尘绝艳;你或许有着细腻的肌肤、匀称的身量,但这青春带来的福利丢到人堆中也并不会引起注意。或许你曾与一位模特女郎擦身而过,感受过什么叫做“美的压迫”,但这也不影响你继续自我感觉良好,毕竟“所有女人都认为自己有三分颜色”。

你有一份差强人意的履历表,你英文说得不错,或者你会点小语种,有点小才艺,也曾在大学庆典活动里被熟人善意地称为“女神”。你读很多书,去过一些地方,你挺努力的,没有成为某些公众号里众口嘲笑的那种女孩。或许你周围有一些真正值得仰视的人,但你对他们的敬佩热情也不会超过三分钟,毕竟你一直在努力了,或就是“天生很丧”,或你有其他什么杂七杂八的借口。

你不是命运的宠儿,但也从来不是命运的弃儿。

毕业后你将去到向往已久的那个繁华城市谋一室之蜗居。你住在一个年轻人很多的片区,或许有一个与你境况相似的男友,他像你租的旧房子一样“既带着过去的温柔,又承载着新鲜的未来。”你们互相爱恋又争吵,你总是见不得他身上倒映出的“小市民”的影子,他嫌你“不会过日子”;或许你又足够“聪明辣手”,早早物色到了一个足以令同伴的女孩子嫉妒得咬牙切齿的对象,他会优雅地为你点餐,谈论儿时在欧洲度过的暑假,他将会极大地满足也同时刺伤着你的虚荣心。你会为这些幻想不断催眠自己,看不到他彬彬有礼的面目下的薄凉——金钱与寻欢作乐何足惜,他只是不会愿意给你婚姻。

你认真地工作,也许你运气很好,成了那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又或许你运气不好,沦落到用身体去换前程。在无数的可能性中你会碰到那个隐形的天花板,你会遭遇力所不逮、裁员、行业衰亡或者父母的一场大病……但在某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你撑了下来,得以拥抱城市天际线罅隙中洒落的光,然而你依然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你仍然惶恐、焦虑、不安而且贪婪。

尽管你或许已有了不婚不育的底气,但在与昔日老友聚会的某个瞬间,你会感到孤独与迷惘。从来“很正常”甚至很优越的你忽然成了另一种被人们暗暗指涉的对象,他们说:你是被“剩下”了。你一边嘴硬还击构建着自己的“独立内心”,一边又赌气般飞速寻觅着合适的对象。或许就如你想象的一样,你的他会是一个符合指标的人,他仿佛是某个精准数据的人格化般与你匹配,然而你没来得及也没敢想,婚姻也会像嵌套公式般慢慢输出一座庞大的坟墓。

能走到今天,你断断不惯于屈于人下,然而你的丈夫可能不会理解这一点,毕竟他也同你一样。况且你是一个女人,那个价廉物美的女人,他们“约定俗成”了你应当做饭、料理家务、生育并且抚养,或者在新婚姻条例的要求下在离婚后仍负担一半丈夫的债务。你挣扎了一下,试图按照你理想的方式规划这个家,然而你发现传统是那么难以撼动,尤其是当这种传统不利于你的时候。于是你不由感慨起前人的智慧:婚姻果然是一座围城。特别是在今时今日,你的城还夹在新与旧之间,令你毫无转身的余地。

你纠结地沉沦,生完女儿还要再生一个儿子;又或者你清醒的离开。然而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仿佛电影里那个楚门,一不小心触到了这世界虚假的尽头。你曾以为的璀璨背后是一片虚空,你永远不可能摘取塔尖的明珠,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能触碰明珠的人生就在塔尖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氏,他们流着蓝色的血。

而且你没有理由再抱怨,再抱怨你就成了电视剧里那些贪得无厌的无耻中产。你已经够幸运了,毕竟在无数个可能性中,向上攀爬的你纷纷流着血泪坠落,你踩的阶梯是他们的尸体,虽然你看不见。这比你的性别,比你的围城还要可怕一万倍,但这就是人间,你不可能再任性地扭头离开,无论你是一个位置尴尬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被踩在脚下的台阶,你只能蒙住眼睛,告诉自己此刻即生活。

如果你执意要想下去,你会去一个陌生贫穷的地方奉献自己的生命,你会在一个冰冷的雨夜举枪自杀。但你从来不是一个圣徒,你大可以骗骗自己,退回你精致的囚笼,甚至退回你出生的十八线小城,那是你的“应许之地”。

毕竟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与普通的我们一样,在你人生中最幸福与自由的时光,你还不知道你能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少。

-------2.27-------- 终于看完大结局啦~

女主提起u0004“表参道上模特一样的美人”,以及她在家乡痛哭最终又回归平凡生活的场景,和我之前在心里构想的内容有种“会心一击”的感觉。

不得不说,编剧非常了解部分女性微妙的内心感受——有些女孩可能会跳出来说,“我没有那种想法,我一点儿也不虚荣,不贪心,介入别人婚姻的人都应该被活活打死!”——好的,姑且认为她真的如此冰清玉洁惹人怜吧,但是,这部剧根本就不是给你看的。所以也别急着抢占这边的道德高地了。

女主角的形象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想要“代表一代女性"的野心,就好像《阿Q正传》一样,她也只是一个“由个到类”的“典型人物”。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鲁迅写完阿Q时,很多读者、熟人写信质疑鲁迅是否在刻意撰文讽刺他们,这就好像观看本剧的过程中有许多弹幕出来跳脚——艺术提炼和生活真实总是有重叠也有距离。越是如此,越证明这个人物实际上很可信。

剧情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它仿佛走马灯般快速放映着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男主角或者女主“闺蜜”之类的形象,绫身边的人也和我们周围的一样,总是来了又走,等更新等到最后你甚至记不太清他们的样子。

“情感”作为一个符号,在剧中承载的是更加驳杂的意义——好像是在某些交换中产生的一个副产品。与传统连续剧中纯粹的爱情、友谊或者仇恨相比,这部剧彻底消解它们的存在,使其无意义化,却也更真实。真实的东西当然就不一定惹人喜欢,所以剧中又安排了一个“任何人物都可以从情节里突然回过头对着观众说话”的设定,有点像戏剧表演里说的“第四堵墙”,这种破墙后的“超越真实”便又增添了一重新鲜感。

至于主题,“奋斗、成长”一类积极向上的关键词似乎和这部剧的基调不太搭?记得在女主角升职加薪后,弹幕里总有人指责她“太贪心了”,要她赶紧回到初恋身边。这也算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论调,和女主角在她的社会遭遇的一部分情况有种戏里戏外的重合——主流、甚至很多女性都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奋力向阶层顶端攀登是贪婪的行径,而她们最终可见的幸福需要依靠一位男性角色来完成。但如果把主角换成男性,人们似乎就不太会有这种论调,比如对《红与黑》里的于连。

我反而认为欲望使人前进,欲望使人美丽。 大部分人所言之"梦想",其实只是这种欲望的刻意诗化,在这方面谁也没必要看不起谁。就像剧里女主角做情人的情节,本来就是假面夫妻情我愿,最多只能证明婚姻制度的日渐腐朽,用不着谁来急着把她浸猪笼。

然而绫的生活环境到底是比我们好一点,起码在剧中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跳出来斥责她“太贪心”。当然,作为她自己而言也毋须介怀此类问题,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她只代表那些主流意义上成功的典型。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暂时没有立场去思索她的困境——因为她的机缘与实力,也因为逐渐锁闭的上升通道。

因此我感觉剧集的主题其实更接近“异化”——好像《变形记》,但是是在说一个表面风光的女孩如何在都市丛林中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只是它没那么直接,也含有不卑不亢的一部分,比如刻画“港区”出身的优越阶级,绝不故意把他们写得势利可笑,也不会像《欢乐颂》之类的连续剧似的上去跪舔一番。绫跌撞到最后才撞到“玻璃天花板”,看清楚阶级固化后的条条框框,她就像是一个游戏中的人物,但结局已经被玩通关了,于是她一个人站在原地,回头发现自己所能走的路,最多就是这样而已。梦想、青春,什么都不会留下,它们一直追着“资本家们”吊在眼前的胡萝卜,最后被无形的手掠夺走了。

她很可悲吗?的确是的,但是在结局中她继续微笑着回过头,告诉我们“你觉得现在的我很值得同情吗?十年前的我也会这样觉得。”——其实事实更残酷,十年后的我们也不一定能玩通关这盘游戏,具有这种“触顶的迷茫”的人也太少太少了,大多数的我们被压在最底下,像一颗齿轮,最后别说迷茫,连渣都不剩。这无疑更令人不寒而栗。

看到最后几集,我简直觉得后面的内容要开始宣传共产主义才比较合情合理。人如何追求并走入自由王国?让每个人得到丰盛、公平、适得其所的发展?

不知道编剧和作者是否也认为这种传教希望微茫。在收尾的时刻,看似甘于平凡的绫又与一个穿着红色皮草、挽着更英俊丈夫的自己擦肩而过,那艳丽的红仿佛是她重燃的欲火,令观众知道她将会投入一段新的“贪婪” 之旅。初看时我觉得这简直有点像剧中探讨的“生育政策”一样在粉饰太平了,就好比十一集绕到最后,还是教大家要去追求同一样东西(而且只是个幻影罢了)。但是回味中又觉得带有无奈——不去追求这个,你还以为你自己能干嘛呢?

“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矛盾中诞生的人注定无法在浪漫的理想或未来中安身立命。他们只能将绝望凝聚在自己身体内部,转化出一种怪异的能量,更加无助、无信心地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