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伊斯兰艺术:隐形世界的镜子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这部90分钟的电影带领观众踏上了跨越9个国家和1,400多年历史的史诗般的旅程。它探索了诸如文字、空间、装饰、颜色和水等主题,并展示了许多伊斯兰艺术和建筑杰作背后的故事。这部令人无法辨清的纪录片由奥斯卡获奖演员苏珊·萨兰登讲述,揭示了伊斯兰艺术...纪录片是美国人拍的,采用实地取景和美国各大高校及博物馆的伊斯兰研究专家的访谈结合的方式,旨在站在一个偏学术的角度向公众展示伊斯兰 艺术。虽然说,一个西方中心的立场还是免不了,但是从镜头变换,视觉效果一直到配乐都做得异常的恰到好处,真的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美妙,这么华丽的纪录片了。几大伊斯兰艺术的重要元素片子均有涉足,开篇的书法,中间的陶瓷和装饰艺术(这里很重点地提到了中国陶瓷的影响),还有临近末尾的织毯艺术。当然贯穿全片的重头还是在于建筑,从西班牙的Alahambra(摩尔人建筑的代表),到大马士革大清真寺和耶路撒冷圆顶(马穆鲁克建筑),伊斯坦布尔的几座大清真寺和托卡比皇宫(奥斯曼建筑),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波斯建筑)一直到莫卧儿印度的建筑(泰姬陵)和突尼斯的清真寺,甚至于说西非的伊斯兰建筑(马里的杰内清真寺),基本上大伊斯兰世界主要的清真寺和宫殿都有讲到。可能略有不足的是没有提到中亚,中国和东南亚的伊斯兰建筑,不过印度以东北的伊斯兰世界似乎在学界一直处于不入流的位置(此处省去吐槽文字若干),所以在广度上算是也做的相当不错。最喜欢的一直是伊斯法罕,Shah Mosque 那种把蓝色的晶莹剔透发挥到极致的创造,拱门上和穹顶的几何图形组合看似复杂却非常容易发现其内在规律,正如片中所说--伊斯兰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善用几何和分形,因为几何是阿拉伯人的灵魂,他们用几何织造地毯,用几何帮助在沙漠中找到指引前路的星座。而色彩也是伊斯兰建筑独特的一面,处于东西方的影响之下,导致阿拉伯人在彩色的使用上异常的大胆,这也造就了伊斯兰建筑独特的令人惊叹的华美。最意想不到的则是之前不太了解的马里杰内清真寺,作为一个沙漠中微小的绿洲发展起来的小城市,Djenne的资源及其匮乏,因而清真寺的外观看起来几乎是简单粗暴的一个极端,完全由夯土和木条拼搭而成。但内部对于穹顶的设计和坚直的多柱结构又算是将立体空间利用到极致,以至于镜头转向清真寺内部,望着阳光从拱门中射入一身红衣的Imam身上,竟突然有一种从地狱走进天堂的感觉。最钦佩的是希南手里的那些伊斯坦布尔的建筑,工程师的背景出身的大师造出来的东西就是完全不一样(@@),似乎他能进入人的内心感知到一种最合适的架构,这种架构既能够承托起宗教的庄严和飞升之感,又不失灵动和优雅。所以常常有人说,拜占庭的建筑可以说继承了希腊式建筑并将其发挥至最高峰;但奥斯曼一个希南,就将整个拜占庭踩在了脚下。当然,还有后来的Fossati兄弟,没有他们必也没有今日圣索菲亚教堂的奇迹。还有许多非常想截屏的镜头,比如突尼斯的落日,织毯的印度女人,每个镜头都是一幅油画,而每幅画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镜头展示于一个从阿富汗发掘出来的陶器时,我想到了Ruggles说的那句" no matter how much the world has changed, the artifact stays the same"。这也大概是片子的一个意图,便是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会随着时光而改变的,但艺术的精神却可以穿越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哪怕伊斯兰世界和我们没有直接联系,它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前一阵子读到中国青花瓷和中东瓷器制造技术的互相促进与发展,逐渐意识到其实艺术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感情和理解,并推动着艺术的革新与前进。西方与近东,近东与远东,甚至于说西方与远东,都是独立并统一的。我们真的需要多了解伊斯兰的艺术,不仅因为它实在太华美,更因为它其实已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太久太久。

伊斯兰艺术:隐形世界的镜子影评

纪录片是美国人拍的,采用实地取景和美国各大高校及博物馆的伊斯兰研究专家的访谈结合的方式,旨在站在一个偏学术的角度向公众展示伊斯兰 艺术。虽然说,一个西方中心的立场还是免不了,但是从镜头变换,视觉效果一直到配乐都做得异常的恰到好处,真的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美妙,这么华丽的纪录片了。几大伊斯兰艺术的重要元素片子均有涉足,开篇的书法,中间的陶瓷和装饰艺术(这里很重点地提到了中国陶瓷的影响),还有临近末尾的织毯艺术。当然贯穿全片的重头还是在于建筑,从西班牙的Alahambra(摩尔人建筑的代表),到大马士革大清真寺和耶路撒冷圆顶(马穆鲁克建筑),伊斯坦布尔的几座大清真寺和托卡比皇宫(奥斯曼建筑),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波斯建筑)一直到莫卧儿印度的建筑(泰姬陵)和突尼斯的清真寺,甚至于说西非的伊斯兰建筑(马里的杰内清真寺),基本上大伊斯兰世界主要的清真寺和宫殿都有讲到。可能略有不足的是没有提到中亚,中国和东南亚的伊斯兰建筑,不过印度以东北的伊斯兰世界似乎在学界一直处于不入流的位置(此处省去吐槽文字若干),所以在广度上算是也做的相当不错。最喜欢的一直是伊斯法罕,Shah Mosque 那种把蓝色的晶莹剔透发挥到极致的创造,拱门上和穹顶的几何图形组合看似复杂却非常容易发现其内在规律,正如片中所说--伊斯兰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善用几何和分形,因为几何是阿拉伯人的灵魂,他们用几何织造地毯,用几何帮助在沙漠中找到指引前路的星座。而色彩也是伊斯兰建筑独特的一面,处于东西方的影响之下,导致阿拉伯人在彩色的使用上异常的大胆,这也造就了伊斯兰建筑独特的令人惊叹的华美。最意想不到的则是之前不太了解的马里杰内清真寺,作为一个沙漠中微小的绿洲发展起来的小城市,Djenne的资源及其匮乏,因而清真寺的外观看起来几乎是简单粗暴的一个极端,完全由夯土和木条拼搭而成。但内部对于穹顶的设计和坚直的多柱结构又算是将立体空间利用到极致,以至于镜头转向清真寺内部,望着阳光从拱门中射入一身红衣的Imam身上,竟突然有一种从地狱走进天堂的感觉。最钦佩的是希南手里的那些伊斯坦布尔的建筑,工程师的背景出身的大师造出来的东西就是完全不一样(@@),似乎他能进入人的内心感知到一种最合适的架构,这种架构既能够承托起宗教的庄严和飞升之感,又不失灵动和优雅。所以常常有人说,拜占庭的建筑可以说继承了希腊式建筑并将其发挥至最高峰;但奥斯曼一个希南,就将整个拜占庭踩在了脚下。当然,还有后来的Fossati兄弟,没有他们必也没有今日圣索菲亚教堂的奇迹。还有许多非常想截屏的镜头,比如突尼斯的落日,织毯的印度女人,每个镜头都是一幅油画,而每幅画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镜头展示于一个从阿富汗发掘出来的陶器时,我想到了Ruggles说的那句" no matter how much the world has changed, the artifact stays the same"。这也大概是片子的一个意图,便是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会随着时光而改变的,但艺术的精神却可以穿越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哪怕伊斯兰世界和我们没有直接联系,它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前一阵子读到中国青花瓷和中东瓷器制造技术的互相促进与发展,逐渐意识到其实艺术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感情和理解,并推动着艺术的革新与前进。西方与近东,近东与远东,甚至于说西方与远东,都是独立并统一的。我们真的需要多了解伊斯兰的艺术,不仅因为它实在太华美,更因为它其实已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太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