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恐高症

  • 恐高症

    恐高症超清

    年份:1977 类型:喜剧片 喜剧,惊悚

    主演:梅尔·布鲁克斯,玛德莲·卡恩,克萝丽丝·利奇曼,哈维·科曼

    导演:梅尔·布鲁克斯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一名有恐高症的精神病专家到疯人院出任新院长一职,但院中的旧人却意图谋害他……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部作品是对希区柯克《惊魂记》《迷魂记》的严肃恶搞,从当时创作此剧的意图及用心程度判断,它是在向希区柯克敬礼。
 《惊魂记》《迷魂记》是部惊悚悬疑犯罪片,《恐高症》则是部另类纯粹的喜剧片。即使叙述的主线是谋杀案,融入了悬疑、惊悚、神秘等元素,但不能否认,它的确是用喜剧氛围框住故事情节,夸张、讽刺挑大梁,恶搞社会现象为目标。并为此没少动心眼儿,花心思,经受得起破坏性的灾害,有希区柯克的影子,但完全走了梅尔.布鲁克斯特色的喜剧路线。
 结果是梅尔.布鲁克斯的喜剧招牌,赋予了此片长久的魅力。他擅长翻拍并取得好口碑的业绩也没受影响,继续能编能导还能演的骄傲。而像《糊涂侦探》、《金牌制作人》、《帝国时代》等影片,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对业内同行来说,翻拍梅尔.布鲁克斯的作品也成为了一种气候。
 电影开始,貌似“慑人”的配乐里游动着一串调皮、亢奋的音符,转而轻松舒缓惊惧,看大鸟在镜头里迎风俯冲下来,飞机窗口处逐一露出喜悦的脸,再看到桑达克医生(梅尔.布鲁克斯饰)区别于其他乘客,因恐高,一脸恐惧的神情,他这趟带着观众不寻常的就任旅途,算从紧张开始了。这里还不能完全判断出喜剧偏重,还是故意玩了障眼法,力求犯罪悬念效果更凶猛。但到了出口处遇到FBI模样的男人,并被他带进公厕,雷人的效果就出来了,没必要提心吊胆,咱这片喜剧主打。
 司机波菲是个让人难忘的人物,可爱至极。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精神病院待长了,整个人也很与众不同,人没多大毛病,但他能让你感觉“毛病”无处不在。被精神病院派来的司机波菲在机场外“逮”住惊魂未定的桑达克医生,狗仔队的专业素质,啪啪啪,相机快门按得那叫一个快。可能是有了摄影的艺术天赋,就要像某类艺术家一样弱不禁风,千万别让他干体力活,那是他的弱项,嘴里说着“I got it .I got it ”,甭管轻重,他保证做不来。这倒不碍事,长短互补嘛。电影最后,桑达克医生被诬陷时,绝对可以说波菲拍的照片起了作用,虽然这作用没起多大效果,甚至让他自己也陷入了危险境地。可他这人物的作用在此剧中相当有分量,大智若愚、勇者无惧,小人物也有大用处。
 精神病院里的人物又是精心设计的笑点,迪泽护士,副院长、蓄着阴阳胡的医生,还有雇佣的箍着牙箍的杀手,随处贴着讽刺与嘲弄。小到一举一动,大到服饰背景,夸张的表演,前卫的立场,恶搞生活现象的印迹异常锋芒刺眼。罩在迪泽护士身上的尖锥形胸衣,相当超前,麦姐引领锥形胸衣时尚时,也不知有没有与迪泽护士交流心得。当然,即便挑战了七十年代当时还未十分开放的神经,在精神病院这个再合适不过的场合,杂糅病态与不寻常,大方恶搞SM、阴谋、装神弄鬼,把人兽化,但一本正经地演绎了怪诞,态度认真,反而在观看时能严肃对待剧情,笑得深沉了。
 被强行囚禁在精神病院里的企业家布里斯班先生是需营救的对象,多金的老板身份让护士迪泽与医生查理产生了歹念。布里斯班先生的戏份只在最后的营救,重要的人物是布里斯班小姐,为解救父亲,与医生桑达克相遇,两人一同“出生日死”,最后小姐以身相许,医生抱得美人归。布里斯班小姐钟爱的VB品牌,恶搞LV,无处不在,从头到脚,从包到车,比暴发户还张扬。女主人多金,这又对应了《惊魂记》里侵吞公款的贫女,但脱离了《惊魂记》中答疑解惑的套路,集中在救援与最终的皆大欢喜上,这种喜剧片惯用的结尾方式,与整个翻拍的脉络相得益彰。
 其中还有一个暗线,是有关桑达克医生所患恐高症的追本溯源,荒唐但不糊涂的老教授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催眠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心里障碍,其实还在孕育更为严肃的寓意,影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契合了《惊魂记》中男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只是淡化了恐怖的现实色彩,一切以娱乐为主。
 桑达克医生在宾馆沐浴那段,恶搞最成功,桑达克医生的身姿,报纸上的墨汁,都那么让人熟悉而又陌生。我同意他的观点,那个焦躁无理的侍应生没小费可拿了。而有关桑达克医生其他逗乐的记忆没办法过度拆解,形与神共存,很多是从语言上塑造了他这个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处,是他在向布里斯班小姐介绍自己名字的那段,他把胸牌上“Dr.Richard H.Thorndyke”里的“H”解释成了“handsome”,说第二遍的时候竟然不好意思了,随即改成了“Harpo”。这人还挺会把握机会自荐,春心荡漾的时候,力争表现自己是正常心理,精神病院管不着。
 如果抱着单纯地想看一部喜剧的想法,这部翻拍片不会让你失望,而且可以感受一下七十年代的美国风光,梅尔.布鲁克斯运镜时对大师原作很忠诚,但依然可以领略镜头捕捉到的美丽,快乐加娱乐。
{if:"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部作品是对希区柯克《惊魂记》《迷魂记》的严肃恶搞,从当时创作此剧的意图及用心程度判断,它是在向希区柯克敬礼。
 《惊魂记》《迷魂记》是部惊悚悬疑犯罪片,《恐高症》则是部另类纯粹的喜剧片。即使叙述的主线是谋杀案,融入了悬疑、惊悚、神秘等元素,但不能否认,它的确是用喜剧氛围框住故事情节,夸张、讽刺挑大梁,恶搞社会现象为目标。并为此没少动心眼儿,花心思,经受得起破坏性的灾害,有希区柯克的影子,但完全走了梅尔.布鲁克斯特色的喜剧路线。
 结果是梅尔.布鲁克斯的喜剧招牌,赋予了此片长久的魅力。他擅长翻拍并取得好口碑的业绩也没受影响,继续能编能导还能演的骄傲。而像《糊涂侦探》、《金牌制作人》、《帝国时代》等影片,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对业内同行来说,翻拍梅尔.布鲁克斯的作品也成为了一种气候。
 电影开始,貌似“慑人”的配乐里游动着一串调皮、亢奋的音符,转而轻松舒缓惊惧,看大鸟在镜头里迎风俯冲下来,飞机窗口处逐一露出喜悦的脸,再看到桑达克医生(梅尔.布鲁克斯饰)区别于其他乘客,因恐高,一脸恐惧的神情,他这趟带着观众不寻常的就任旅途,算从紧张开始了。这里还不能完全判断出喜剧偏重,还是故意玩了障眼法,力求犯罪悬念效果更凶猛。但到了出口处遇到FBI模样的男人,并被他带进公厕,雷人的效果就出来了,没必要提心吊胆,咱这片喜剧主打。
 司机波菲是个让人难忘的人物,可爱至极。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精神病院待长了,整个人也很与众不同,人没多大毛病,但他能让你感觉“毛病”无处不在。被精神病院派来的司机波菲在机场外“逮”住惊魂未定的桑达克医生,狗仔队的专业素质,啪啪啪,相机快门按得那叫一个快。可能是有了摄影的艺术天赋,就要像某类艺术家一样弱不禁风,千万别让他干体力活,那是他的弱项,嘴里说着“I got it .I got it ”,甭管轻重,他保证做不来。这倒不碍事,长短互补嘛。电影最后,桑达克医生被诬陷时,绝对可以说波菲拍的照片起了作用,虽然这作用没起多大效果,甚至让他自己也陷入了危险境地。可他这人物的作用在此剧中相当有分量,大智若愚、勇者无惧,小人物也有大用处。
 精神病院里的人物又是精心设计的笑点,迪泽护士,副院长、蓄着阴阳胡的医生,还有雇佣的箍着牙箍的杀手,随处贴着讽刺与嘲弄。小到一举一动,大到服饰背景,夸张的表演,前卫的立场,恶搞生活现象的印迹异常锋芒刺眼。罩在迪泽护士身上的尖锥形胸衣,相当超前,麦姐引领锥形胸衣时尚时,也不知有没有与迪泽护士交流心得。当然,即便挑战了七十年代当时还未十分开放的神经,在精神病院这个再合适不过的场合,杂糅病态与不寻常,大方恶搞SM、阴谋、装神弄鬼,把人兽化,但一本正经地演绎了怪诞,态度认真,反而在观看时能严肃对待剧情,笑得深沉了。
 被强行囚禁在精神病院里的企业家布里斯班先生是需营救的对象,多金的老板身份让护士迪泽与医生查理产生了歹念。布里斯班先生的戏份只在最后的营救,重要的人物是布里斯班小姐,为解救父亲,与医生桑达克相遇,两人一同“出生日死”,最后小姐以身相许,医生抱得美人归。布里斯班小姐钟爱的VB品牌,恶搞LV,无处不在,从头到脚,从包到车,比暴发户还张扬。女主人多金,这又对应了《惊魂记》里侵吞公款的贫女,但脱离了《惊魂记》中答疑解惑的套路,集中在救援与最终的皆大欢喜上,这种喜剧片惯用的结尾方式,与整个翻拍的脉络相得益彰。
 其中还有一个暗线,是有关桑达克医生所患恐高症的追本溯源,荒唐但不糊涂的老教授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催眠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心里障碍,其实还在孕育更为严肃的寓意,影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契合了《惊魂记》中男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只是淡化了恐怖的现实色彩,一切以娱乐为主。
 桑达克医生在宾馆沐浴那段,恶搞最成功,桑达克医生的身姿,报纸上的墨汁,都那么让人熟悉而又陌生。我同意他的观点,那个焦躁无理的侍应生没小费可拿了。而有关桑达克医生其他逗乐的记忆没办法过度拆解,形与神共存,很多是从语言上塑造了他这个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处,是他在向布里斯班小姐介绍自己名字的那段,他把胸牌上“Dr.Richard H.Thorndyke”里的“H”解释成了“handsome”,说第二遍的时候竟然不好意思了,随即改成了“Harpo”。这人还挺会把握机会自荐,春心荡漾的时候,力争表现自己是正常心理,精神病院管不着。
 如果抱着单纯地想看一部喜剧的想法,这部翻拍片不会让你失望,而且可以感受一下七十年代的美国风光,梅尔.布鲁克斯运镜时对大师原作很忠诚,但依然可以领略镜头捕捉到的美丽,快乐加娱乐。"<>"" && "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部作品是对希区柯克《惊魂记》《迷魂记》的严肃恶搞,从当时创作此剧的意图及用心程度判断,它是在向希区柯克敬礼。
 《惊魂记》《迷魂记》是部惊悚悬疑犯罪片,《恐高症》则是部另类纯粹的喜剧片。即使叙述的主线是谋杀案,融入了悬疑、惊悚、神秘等元素,但不能否认,它的确是用喜剧氛围框住故事情节,夸张、讽刺挑大梁,恶搞社会现象为目标。并为此没少动心眼儿,花心思,经受得起破坏性的灾害,有希区柯克的影子,但完全走了梅尔.布鲁克斯特色的喜剧路线。
 结果是梅尔.布鲁克斯的喜剧招牌,赋予了此片长久的魅力。他擅长翻拍并取得好口碑的业绩也没受影响,继续能编能导还能演的骄傲。而像《糊涂侦探》、《金牌制作人》、《帝国时代》等影片,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对业内同行来说,翻拍梅尔.布鲁克斯的作品也成为了一种气候。
 电影开始,貌似“慑人”的配乐里游动着一串调皮、亢奋的音符,转而轻松舒缓惊惧,看大鸟在镜头里迎风俯冲下来,飞机窗口处逐一露出喜悦的脸,再看到桑达克医生(梅尔.布鲁克斯饰)区别于其他乘客,因恐高,一脸恐惧的神情,他这趟带着观众不寻常的就任旅途,算从紧张开始了。这里还不能完全判断出喜剧偏重,还是故意玩了障眼法,力求犯罪悬念效果更凶猛。但到了出口处遇到FBI模样的男人,并被他带进公厕,雷人的效果就出来了,没必要提心吊胆,咱这片喜剧主打。
 司机波菲是个让人难忘的人物,可爱至极。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精神病院待长了,整个人也很与众不同,人没多大毛病,但他能让你感觉“毛病”无处不在。被精神病院派来的司机波菲在机场外“逮”住惊魂未定的桑达克医生,狗仔队的专业素质,啪啪啪,相机快门按得那叫一个快。可能是有了摄影的艺术天赋,就要像某类艺术家一样弱不禁风,千万别让他干体力活,那是他的弱项,嘴里说着“I got it .I got it ”,甭管轻重,他保证做不来。这倒不碍事,长短互补嘛。电影最后,桑达克医生被诬陷时,绝对可以说波菲拍的照片起了作用,虽然这作用没起多大效果,甚至让他自己也陷入了危险境地。可他这人物的作用在此剧中相当有分量,大智若愚、勇者无惧,小人物也有大用处。
 精神病院里的人物又是精心设计的笑点,迪泽护士,副院长、蓄着阴阳胡的医生,还有雇佣的箍着牙箍的杀手,随处贴着讽刺与嘲弄。小到一举一动,大到服饰背景,夸张的表演,前卫的立场,恶搞生活现象的印迹异常锋芒刺眼。罩在迪泽护士身上的尖锥形胸衣,相当超前,麦姐引领锥形胸衣时尚时,也不知有没有与迪泽护士交流心得。当然,即便挑战了七十年代当时还未十分开放的神经,在精神病院这个再合适不过的场合,杂糅病态与不寻常,大方恶搞SM、阴谋、装神弄鬼,把人兽化,但一本正经地演绎了怪诞,态度认真,反而在观看时能严肃对待剧情,笑得深沉了。
 被强行囚禁在精神病院里的企业家布里斯班先生是需营救的对象,多金的老板身份让护士迪泽与医生查理产生了歹念。布里斯班先生的戏份只在最后的营救,重要的人物是布里斯班小姐,为解救父亲,与医生桑达克相遇,两人一同“出生日死”,最后小姐以身相许,医生抱得美人归。布里斯班小姐钟爱的VB品牌,恶搞LV,无处不在,从头到脚,从包到车,比暴发户还张扬。女主人多金,这又对应了《惊魂记》里侵吞公款的贫女,但脱离了《惊魂记》中答疑解惑的套路,集中在救援与最终的皆大欢喜上,这种喜剧片惯用的结尾方式,与整个翻拍的脉络相得益彰。
 其中还有一个暗线,是有关桑达克医生所患恐高症的追本溯源,荒唐但不糊涂的老教授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催眠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心里障碍,其实还在孕育更为严肃的寓意,影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契合了《惊魂记》中男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只是淡化了恐怖的现实色彩,一切以娱乐为主。
 桑达克医生在宾馆沐浴那段,恶搞最成功,桑达克医生的身姿,报纸上的墨汁,都那么让人熟悉而又陌生。我同意他的观点,那个焦躁无理的侍应生没小费可拿了。而有关桑达克医生其他逗乐的记忆没办法过度拆解,形与神共存,很多是从语言上塑造了他这个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处,是他在向布里斯班小姐介绍自己名字的那段,他把胸牌上“Dr.Richard H.Thorndyke”里的“H”解释成了“handsome”,说第二遍的时候竟然不好意思了,随即改成了“Harpo”。这人还挺会把握机会自荐,春心荡漾的时候,力争表现自己是正常心理,精神病院管不着。
 如果抱着单纯地想看一部喜剧的想法,这部翻拍片不会让你失望,而且可以感受一下七十年代的美国风光,梅尔.布鲁克斯运镜时对大师原作很忠诚,但依然可以领略镜头捕捉到的美丽,快乐加娱乐。"<>"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恐高症影评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部作品是对希区柯克《惊魂记》《迷魂记》的严肃恶搞,从当时创作此剧的意图及用心程度判断,它是在向希区柯克敬礼。
 《惊魂记》《迷魂记》是部惊悚悬疑犯罪片,《恐高症》则是部另类纯粹的喜剧片。即使叙述的主线是谋杀案,融入了悬疑、惊悚、神秘等元素,但不能否认,它的确是用喜剧氛围框住故事情节,夸张、讽刺挑大梁,恶搞社会现象为目标。并为此没少动心眼儿,花心思,经受得起破坏性的灾害,有希区柯克的影子,但完全走了梅尔.布鲁克斯特色的喜剧路线。
 结果是梅尔.布鲁克斯的喜剧招牌,赋予了此片长久的魅力。他擅长翻拍并取得好口碑的业绩也没受影响,继续能编能导还能演的骄傲。而像《糊涂侦探》、《金牌制作人》、《帝国时代》等影片,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对业内同行来说,翻拍梅尔.布鲁克斯的作品也成为了一种气候。
 电影开始,貌似“慑人”的配乐里游动着一串调皮、亢奋的音符,转而轻松舒缓惊惧,看大鸟在镜头里迎风俯冲下来,飞机窗口处逐一露出喜悦的脸,再看到桑达克医生(梅尔.布鲁克斯饰)区别于其他乘客,因恐高,一脸恐惧的神情,他这趟带着观众不寻常的就任旅途,算从紧张开始了。这里还不能完全判断出喜剧偏重,还是故意玩了障眼法,力求犯罪悬念效果更凶猛。但到了出口处遇到FBI模样的男人,并被他带进公厕,雷人的效果就出来了,没必要提心吊胆,咱这片喜剧主打。
 司机波菲是个让人难忘的人物,可爱至极。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精神病院待长了,整个人也很与众不同,人没多大毛病,但他能让你感觉“毛病”无处不在。被精神病院派来的司机波菲在机场外“逮”住惊魂未定的桑达克医生,狗仔队的专业素质,啪啪啪,相机快门按得那叫一个快。可能是有了摄影的艺术天赋,就要像某类艺术家一样弱不禁风,千万别让他干体力活,那是他的弱项,嘴里说着“I got it .I got it ”,甭管轻重,他保证做不来。这倒不碍事,长短互补嘛。电影最后,桑达克医生被诬陷时,绝对可以说波菲拍的照片起了作用,虽然这作用没起多大效果,甚至让他自己也陷入了危险境地。可他这人物的作用在此剧中相当有分量,大智若愚、勇者无惧,小人物也有大用处。
 精神病院里的人物又是精心设计的笑点,迪泽护士,副院长、蓄着阴阳胡的医生,还有雇佣的箍着牙箍的杀手,随处贴着讽刺与嘲弄。小到一举一动,大到服饰背景,夸张的表演,前卫的立场,恶搞生活现象的印迹异常锋芒刺眼。罩在迪泽护士身上的尖锥形胸衣,相当超前,麦姐引领锥形胸衣时尚时,也不知有没有与迪泽护士交流心得。当然,即便挑战了七十年代当时还未十分开放的神经,在精神病院这个再合适不过的场合,杂糅病态与不寻常,大方恶搞SM、阴谋、装神弄鬼,把人兽化,但一本正经地演绎了怪诞,态度认真,反而在观看时能严肃对待剧情,笑得深沉了。
 被强行囚禁在精神病院里的企业家布里斯班先生是需营救的对象,多金的老板身份让护士迪泽与医生查理产生了歹念。布里斯班先生的戏份只在最后的营救,重要的人物是布里斯班小姐,为解救父亲,与医生桑达克相遇,两人一同“出生日死”,最后小姐以身相许,医生抱得美人归。布里斯班小姐钟爱的VB品牌,恶搞LV,无处不在,从头到脚,从包到车,比暴发户还张扬。女主人多金,这又对应了《惊魂记》里侵吞公款的贫女,但脱离了《惊魂记》中答疑解惑的套路,集中在救援与最终的皆大欢喜上,这种喜剧片惯用的结尾方式,与整个翻拍的脉络相得益彰。
 其中还有一个暗线,是有关桑达克医生所患恐高症的追本溯源,荒唐但不糊涂的老教授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催眠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心里障碍,其实还在孕育更为严肃的寓意,影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契合了《惊魂记》中男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只是淡化了恐怖的现实色彩,一切以娱乐为主。
 桑达克医生在宾馆沐浴那段,恶搞最成功,桑达克医生的身姿,报纸上的墨汁,都那么让人熟悉而又陌生。我同意他的观点,那个焦躁无理的侍应生没小费可拿了。而有关桑达克医生其他逗乐的记忆没办法过度拆解,形与神共存,很多是从语言上塑造了他这个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处,是他在向布里斯班小姐介绍自己名字的那段,他把胸牌上“Dr.Richard H.Thorndyke”里的“H”解释成了“handsome”,说第二遍的时候竟然不好意思了,随即改成了“Harpo”。这人还挺会把握机会自荐,春心荡漾的时候,力争表现自己是正常心理,精神病院管不着。
 如果抱着单纯地想看一部喜剧的想法,这部翻拍片不会让你失望,而且可以感受一下七十年代的美国风光,梅尔.布鲁克斯运镜时对大师原作很忠诚,但依然可以领略镜头捕捉到的美丽,快乐加娱乐。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