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片 » 学生的母亲

  • 学生的母亲

    学生的母亲

    年份:2016 类型:生活片

    主演:韩雪花,白世莉

    导演:GiDae-ho

    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剧情简介

庆秀和郑敏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然而,她的丈夫叶某在到该地区出差很长时间后,独自离开家几分钟。虽然她试图应付她的孤独的感情,她儿子的导师闵赫开始调戏她的辛勤工作。虽然郑敏知道她不应该,但她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敏赫吸引。与此同时,Kyung-soo在该地区的一家寄宿公寓找到了自己的住处,并开始被寄宿公寓的主人所吸引,她是一位单身母亲,有一个年幼的女儿。比起北野武的《極惡非道》,《告白》其實更配得上“全員惡人”這個頭銜。
如果說黑幫有秩序的作惡,是惡之道,小孩子的惡就更本真和純粹,可能缺少創意,但幾乎沒有理由夾雜其中,所以惡得更透澈。
上個世紀的聖人史懷哲,在他的《文化哲學》裏面提出的敬畏生命倫理學。在他看來,敬畏生命是一切倫理最後退無可退的基礎,如果把這點都放棄了,也就無所謂倫理了,文化也就不可能繼續,一切也就結束。
史懷哲的理論很有感染力,但他預設了一個小小的前提:在他強調敬畏生命倫理觀是一個道德的人永恆的債主,讓他永遠不得安息而努力地活著的時候,他默認人都可以這樣活著,或者更準確的說,人都有足夠的能力以這種方式活下去。
史懷哲本人在哲學神學醫學音樂四種維度都是極品天才,三十歲之前哲學神學博士,敬畏生命倫理學的基本架構就出書了,同時管風琴彈得世界知名,然後現讀醫科跑到非洲去行醫五十年,時不時開個演奏會為慈善募集資金,中途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九十歲高齡蒙上帝召喚仙逝。他的生命意志對普通人來說完全不可能望其項背,甚至單就智商這一條硬性局限,絕大多數人就連高山仰止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理解。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能夠擔負起敬畏生命的苦行生活,是因為他有一個強健而有活力的靈魂,意志上皮糙肉硬的他,根本不會為雞毛蒜皮的命運痛苦萬分。
可惜不是史懷哲,《告白》中的小孩就在這樣或那樣的情結中翻來覆去地滾來滾去,碾死一幫旁人也在所不惜。黑幫的惡,爾虞我詐是手段,爭權奪利是目的,但其實都指向整個系統的運作;而在這些小孩身上,惡直接終極原因,這些原因的弱智、愚蠢和原始經常讓所謂的成年人目瞪口呆,比如戀母情結,比如被欺負者的卑微自尊。面對這種渾然天成的惡,我們往往無以對應,就像蝙蝠俠拿小丑束手無策一樣,因為小丑不按所謂的道理出牌,他吃牌。
《告白》對應得很漂亮,它先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一些什麽,然後告訴你爲什麽,然後告訴了現在又怎麼了,然後告訴你其實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樣,最後,直到最後,它告訴你,它要的是什麽。
從頭至尾,閃現著那本優秀老師臨終講述教育理念的書,但也從頭至尾,沒有“該”。
對著這個社會的幼稚想像,《告白》狂扇耳光。電影讓接替女主角的年輕男老師現夠了寶,他奉行的“愛的教育”實際上極端愚蠢,而他本人更成爲了一個棋子。整個班級本身就處於病態,被迫害的殺人小孩更是極端瘋狂。每次電影講述一些事情背後的故事,然後就跟上接下來變態的發展,勾出觀眾一些同情,然後就站在上面踩,直到你疲憊。
不錯,正是疲憊,這個是決定普通人和聖人最大的不同。倦、畏、煩,這些才是存在的本相,看到這些海德格爾遠比史懷哲深刻。良心永動機只見於《聖經》,現實中是既無效,如同那位男老師,也不可能的,如同每一位觀眾。
我們經常誤會語詞的含義。“超”倫理並不是倫理之上,剛好相反,是倫理之下的基礎,那兒是意志與恐懼的戰場、是食、殺、性、眠、倦、畏、煩的地盤。如果對這些地帶沒有清醒的認識,匆忙搭起的上層建築就會像十四歲之前殺人無以處刑一樣的《少年法》一樣,既倫理又道德,但也如同男老師一樣年輕可笑。
笑意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我們其實心底都懂得那些更深的真理,只不過平時用各種花花綠綠自欺欺人的理由蓋了而已,而當電影把這些遮羞布用腳撥開,直接把我們放回本來的位置的時候,回頭一看,大家都笑了。
你的背後是什麽,於我並不重要,大愛就是不愛,因為心就那麼大。沒有對錯,只有報應,復仇是最基本的道德。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立足于超倫理而直觀惡,它敢於講述復仇而又不帶多少情感,它有點兒新倫理的氣象,可能沒有指出新的應該怎麼樣,而是說舊的那樣是錯誤的。美好的還是存在,就像那個小朋友送女主角的糖。但至惡更不會消失,諸事諸行,生生不息,如同影片最後,“從今天開始”這個起頭的句式,本身就是個“玩笑罷了”。

学生的母亲影评

比起北野武的《極惡非道》,《告白》其實更配得上“全員惡人”這個頭銜。
如果說黑幫有秩序的作惡,是惡之道,小孩子的惡就更本真和純粹,可能缺少創意,但幾乎沒有理由夾雜其中,所以惡得更透澈。
上個世紀的聖人史懷哲,在他的《文化哲學》裏面提出的敬畏生命倫理學。在他看來,敬畏生命是一切倫理最後退無可退的基礎,如果把這點都放棄了,也就無所謂倫理了,文化也就不可能繼續,一切也就結束。
史懷哲的理論很有感染力,但他預設了一個小小的前提:在他強調敬畏生命倫理觀是一個道德的人永恆的債主,讓他永遠不得安息而努力地活著的時候,他默認人都可以這樣活著,或者更準確的說,人都有足夠的能力以這種方式活下去。
史懷哲本人在哲學神學醫學音樂四種維度都是極品天才,三十歲之前哲學神學博士,敬畏生命倫理學的基本架構就出書了,同時管風琴彈得世界知名,然後現讀醫科跑到非洲去行醫五十年,時不時開個演奏會為慈善募集資金,中途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九十歲高齡蒙上帝召喚仙逝。他的生命意志對普通人來說完全不可能望其項背,甚至單就智商這一條硬性局限,絕大多數人就連高山仰止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理解。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能夠擔負起敬畏生命的苦行生活,是因為他有一個強健而有活力的靈魂,意志上皮糙肉硬的他,根本不會為雞毛蒜皮的命運痛苦萬分。
可惜不是史懷哲,《告白》中的小孩就在這樣或那樣的情結中翻來覆去地滾來滾去,碾死一幫旁人也在所不惜。黑幫的惡,爾虞我詐是手段,爭權奪利是目的,但其實都指向整個系統的運作;而在這些小孩身上,惡直接終極原因,這些原因的弱智、愚蠢和原始經常讓所謂的成年人目瞪口呆,比如戀母情結,比如被欺負者的卑微自尊。面對這種渾然天成的惡,我們往往無以對應,就像蝙蝠俠拿小丑束手無策一樣,因為小丑不按所謂的道理出牌,他吃牌。
《告白》對應得很漂亮,它先告訴你過去發生了一些什麽,然後告訴你爲什麽,然後告訴了現在又怎麼了,然後告訴你其實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樣,最後,直到最後,它告訴你,它要的是什麽。
從頭至尾,閃現著那本優秀老師臨終講述教育理念的書,但也從頭至尾,沒有“該”。
對著這個社會的幼稚想像,《告白》狂扇耳光。電影讓接替女主角的年輕男老師現夠了寶,他奉行的“愛的教育”實際上極端愚蠢,而他本人更成爲了一個棋子。整個班級本身就處於病態,被迫害的殺人小孩更是極端瘋狂。每次電影講述一些事情背後的故事,然後就跟上接下來變態的發展,勾出觀眾一些同情,然後就站在上面踩,直到你疲憊。
不錯,正是疲憊,這個是決定普通人和聖人最大的不同。倦、畏、煩,這些才是存在的本相,看到這些海德格爾遠比史懷哲深刻。良心永動機只見於《聖經》,現實中是既無效,如同那位男老師,也不可能的,如同每一位觀眾。
我們經常誤會語詞的含義。“超”倫理並不是倫理之上,剛好相反,是倫理之下的基礎,那兒是意志與恐懼的戰場、是食、殺、性、眠、倦、畏、煩的地盤。如果對這些地帶沒有清醒的認識,匆忙搭起的上層建築就會像十四歲之前殺人無以處刑一樣的《少年法》一樣,既倫理又道德,但也如同男老師一樣年輕可笑。
笑意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我們其實心底都懂得那些更深的真理,只不過平時用各種花花綠綠自欺欺人的理由蓋了而已,而當電影把這些遮羞布用腳撥開,直接把我們放回本來的位置的時候,回頭一看,大家都笑了。
你的背後是什麽,於我並不重要,大愛就是不愛,因為心就那麼大。沒有對錯,只有報應,復仇是最基本的道德。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立足于超倫理而直觀惡,它敢於講述復仇而又不帶多少情感,它有點兒新倫理的氣象,可能沒有指出新的應該怎麼樣,而是說舊的那樣是錯誤的。美好的還是存在,就像那個小朋友送女主角的糖。但至惡更不會消失,諸事諸行,生生不息,如同影片最後,“從今天開始”這個起頭的句式,本身就是個“玩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