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起点

  • 起点

    起点HD中字

    年份:2011 类型:纪录片 纪录片

    主演:Jules Jarvis Fogarty,Aran Bell,Gaya Bommer Yemini,Miko Fogarty

    导演:Bess Kargman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影片以美国著名芭蕾舞比赛(YouthAmericaGrandPrix)为背景,讲述了六个6-19岁的孩子,在学习芭蕾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哪怕经历伤痛、沮丧也依然面带微笑的坚强背后,是如何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尽管观影之前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励志片,那种温情款款让人笑着流泪的那种,但它还是大大的超越了我的想象。我和旁边的老奶奶都是泪点很低的观众,我们太入戏了,并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有多么煽情,而是它的真切,残忍和温情:硕大的舞台,鲜红的布幕,年少翩翩的舞者,华丽高贵的服饰,还有每个少男少女怀揣的梦想。这样的元素似乎可以搬到任何地方,好像你会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上读到类似的故事,诸如“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之类。但另一方面, 故事的讲述有一种很节制的力量,电影中所记录的六个主人公虽然年纪各不相同,但当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种早已超越他们年龄的沉静和大气。未成年的他们,却似乎已经笃定了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于是梦想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勇气,让他们明白即使前面荆棘密布,这依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六个男孩女孩,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国际最顶尖的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的比赛,来到纽约。如果他们可以把握住这次机会,他们将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Aran是个十一岁的小正太,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经常要搬家,目前他们在意大利居住。在片子一开始他就给我们展示他的各种练功用的工具,然后耸耸肩,说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他那么热爱芭蕾。
Gaya是个和Aran差不多大的小萝莉,住在以色列,和Aran两个人好像两小无猜的感觉,互相给对方打气加油!Gaya总是喜欢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最后比赛颁奖的时候,她都不知道人家是在叫自己的名字。
Miko,日本混血小姑娘,看似柔弱,却内心极为坚定地热爱着芭蕾。她总是那么恬静地和人说话,细心地打点好自己的生活,她说她从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童年,虽然home school让她有些孤单,家里陪着她的只有爸爸妈妈弟弟和小狗,但一想到可以每天花六个小时去练习芭蕾,她就很满足。她的指导老师叫Viktor Kabaniaev,是个特别真诚的老师。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比赛前,Miko的妈妈对她说, 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但Viktor马上告诉Miko的妈妈,没有必要告诉Miko该如何去感受,她的情绪是由她自己把握的,无需外人来勉强。
Viktor期待自己的学生可以在艺术中找到他们专属的感受和表达的方式。Miko的弟弟Jules是个特别萌的小弟弟,和姐姐一起学习芭蕾,却远远没有达到姐姐对芭蕾的痴迷的程度。当妈妈问他到底想不想继续学习芭蕾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说,真的只是一点点like,但远远没有到love。当妈妈说到儿子不再练习芭蕾时特别难过,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儿子在舞台上表演天鹅湖了。感觉这个日本妈妈有点点tiger mother的范儿,Jules后来说妈妈告诉他现在不练芭蕾了,想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办法就只能好好学习了,于是买了好多书让他做,让小大人似的他哭笑不得。
Michaela在战火纷飞的 Sierra Leone出生,从小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童年时的伤痛让她更加珍惜现在充满爱的家庭。她希望向世人证明,黑人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舞者。后来脚受了伤,差一点就没有办法继续比赛了。决赛那天,她终究没有办法割舍舞台,不顾伤痛,忘情地跳着。那一刻,她拥有了整个舞台。
Joan是从哥伦比亚来的帅小伙,他背负着父母对他的期望,一个人来美国学习芭蕾,梦想是希望进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他的故事,相信每个背井离乡的人看了都会鼻子发酸吧。
Rebecca是这六个参赛者里面年龄最大的,她希望在这个比赛里脱颖而出,获得一份大的芭蕾舞团的合约。17岁,当其他少男少女们还沉浸在花季雨季的青涩时,对于Rebecca而言,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 能否拥有一支合约意味着她的芭蕾之路飞扬抑或终结。
影片的结尾是个超级的happy ending,每个人的梦想都照进了现实。尽管有些评论说它不够戏剧性,略显平淡,但我觉得故事是真切的,所记录的这六个孩子,其实都是幸运儿,他们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芭蕾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们能在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打拼。所以在他们身上所看到的笃定和热情真的是和年龄无关的。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倾其所有的东西,或者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已经离那条路太远太远。或许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艺术,倒不如说是艺术选择了他们,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就像11岁的Aran告诉我们,热爱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它。”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他会那么钟情于舞蹈。他告诉我:dance is my breath. 呼吸是一种本能,无法解释,甚至不需要解释。我是真的羡慕和嫉妒他们。
导演的访谈: http://thefilmstage.com/features/interview-first-position-director-bess-kargman-on-diversity-in-ballet-and-more/
{if:"尽管观影之前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励志片,那种温情款款让人笑着流泪的那种,但它还是大大的超越了我的想象。我和旁边的老奶奶都是泪点很低的观众,我们太入戏了,并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有多么煽情,而是它的真切,残忍和温情:硕大的舞台,鲜红的布幕,年少翩翩的舞者,华丽高贵的服饰,还有每个少男少女怀揣的梦想。这样的元素似乎可以搬到任何地方,好像你会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上读到类似的故事,诸如“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之类。但另一方面, 故事的讲述有一种很节制的力量,电影中所记录的六个主人公虽然年纪各不相同,但当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种早已超越他们年龄的沉静和大气。未成年的他们,却似乎已经笃定了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于是梦想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勇气,让他们明白即使前面荆棘密布,这依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六个男孩女孩,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国际最顶尖的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的比赛,来到纽约。如果他们可以把握住这次机会,他们将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Aran是个十一岁的小正太,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经常要搬家,目前他们在意大利居住。在片子一开始他就给我们展示他的各种练功用的工具,然后耸耸肩,说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他那么热爱芭蕾。
Gaya是个和Aran差不多大的小萝莉,住在以色列,和Aran两个人好像两小无猜的感觉,互相给对方打气加油!Gaya总是喜欢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最后比赛颁奖的时候,她都不知道人家是在叫自己的名字。
Miko,日本混血小姑娘,看似柔弱,却内心极为坚定地热爱着芭蕾。她总是那么恬静地和人说话,细心地打点好自己的生活,她说她从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童年,虽然home school让她有些孤单,家里陪着她的只有爸爸妈妈弟弟和小狗,但一想到可以每天花六个小时去练习芭蕾,她就很满足。她的指导老师叫Viktor Kabaniaev,是个特别真诚的老师。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比赛前,Miko的妈妈对她说, 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但Viktor马上告诉Miko的妈妈,没有必要告诉Miko该如何去感受,她的情绪是由她自己把握的,无需外人来勉强。
Viktor期待自己的学生可以在艺术中找到他们专属的感受和表达的方式。Miko的弟弟Jules是个特别萌的小弟弟,和姐姐一起学习芭蕾,却远远没有达到姐姐对芭蕾的痴迷的程度。当妈妈问他到底想不想继续学习芭蕾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说,真的只是一点点like,但远远没有到love。当妈妈说到儿子不再练习芭蕾时特别难过,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儿子在舞台上表演天鹅湖了。感觉这个日本妈妈有点点tiger mother的范儿,Jules后来说妈妈告诉他现在不练芭蕾了,想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办法就只能好好学习了,于是买了好多书让他做,让小大人似的他哭笑不得。
Michaela在战火纷飞的 Sierra Leone出生,从小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童年时的伤痛让她更加珍惜现在充满爱的家庭。她希望向世人证明,黑人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舞者。后来脚受了伤,差一点就没有办法继续比赛了。决赛那天,她终究没有办法割舍舞台,不顾伤痛,忘情地跳着。那一刻,她拥有了整个舞台。
Joan是从哥伦比亚来的帅小伙,他背负着父母对他的期望,一个人来美国学习芭蕾,梦想是希望进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他的故事,相信每个背井离乡的人看了都会鼻子发酸吧。
Rebecca是这六个参赛者里面年龄最大的,她希望在这个比赛里脱颖而出,获得一份大的芭蕾舞团的合约。17岁,当其他少男少女们还沉浸在花季雨季的青涩时,对于Rebecca而言,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 能否拥有一支合约意味着她的芭蕾之路飞扬抑或终结。
影片的结尾是个超级的happy ending,每个人的梦想都照进了现实。尽管有些评论说它不够戏剧性,略显平淡,但我觉得故事是真切的,所记录的这六个孩子,其实都是幸运儿,他们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芭蕾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们能在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打拼。所以在他们身上所看到的笃定和热情真的是和年龄无关的。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倾其所有的东西,或者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已经离那条路太远太远。或许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艺术,倒不如说是艺术选择了他们,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就像11岁的Aran告诉我们,热爱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它。”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他会那么钟情于舞蹈。他告诉我:dance is my breath. 呼吸是一种本能,无法解释,甚至不需要解释。我是真的羡慕和嫉妒他们。
导演的访谈: http://thefilmstage.com/features/interview-first-position-director-bess-kargman-on-diversity-in-ballet-and-more/"<>"" && "尽管观影之前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励志片,那种温情款款让人笑着流泪的那种,但它还是大大的超越了我的想象。我和旁边的老奶奶都是泪点很低的观众,我们太入戏了,并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有多么煽情,而是它的真切,残忍和温情:硕大的舞台,鲜红的布幕,年少翩翩的舞者,华丽高贵的服饰,还有每个少男少女怀揣的梦想。这样的元素似乎可以搬到任何地方,好像你会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上读到类似的故事,诸如“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之类。但另一方面, 故事的讲述有一种很节制的力量,电影中所记录的六个主人公虽然年纪各不相同,但当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种早已超越他们年龄的沉静和大气。未成年的他们,却似乎已经笃定了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于是梦想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勇气,让他们明白即使前面荆棘密布,这依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六个男孩女孩,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国际最顶尖的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的比赛,来到纽约。如果他们可以把握住这次机会,他们将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Aran是个十一岁的小正太,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经常要搬家,目前他们在意大利居住。在片子一开始他就给我们展示他的各种练功用的工具,然后耸耸肩,说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他那么热爱芭蕾。
Gaya是个和Aran差不多大的小萝莉,住在以色列,和Aran两个人好像两小无猜的感觉,互相给对方打气加油!Gaya总是喜欢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最后比赛颁奖的时候,她都不知道人家是在叫自己的名字。
Miko,日本混血小姑娘,看似柔弱,却内心极为坚定地热爱着芭蕾。她总是那么恬静地和人说话,细心地打点好自己的生活,她说她从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童年,虽然home school让她有些孤单,家里陪着她的只有爸爸妈妈弟弟和小狗,但一想到可以每天花六个小时去练习芭蕾,她就很满足。她的指导老师叫Viktor Kabaniaev,是个特别真诚的老师。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比赛前,Miko的妈妈对她说, 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但Viktor马上告诉Miko的妈妈,没有必要告诉Miko该如何去感受,她的情绪是由她自己把握的,无需外人来勉强。
Viktor期待自己的学生可以在艺术中找到他们专属的感受和表达的方式。Miko的弟弟Jules是个特别萌的小弟弟,和姐姐一起学习芭蕾,却远远没有达到姐姐对芭蕾的痴迷的程度。当妈妈问他到底想不想继续学习芭蕾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说,真的只是一点点like,但远远没有到love。当妈妈说到儿子不再练习芭蕾时特别难过,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儿子在舞台上表演天鹅湖了。感觉这个日本妈妈有点点tiger mother的范儿,Jules后来说妈妈告诉他现在不练芭蕾了,想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办法就只能好好学习了,于是买了好多书让他做,让小大人似的他哭笑不得。
Michaela在战火纷飞的 Sierra Leone出生,从小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童年时的伤痛让她更加珍惜现在充满爱的家庭。她希望向世人证明,黑人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舞者。后来脚受了伤,差一点就没有办法继续比赛了。决赛那天,她终究没有办法割舍舞台,不顾伤痛,忘情地跳着。那一刻,她拥有了整个舞台。
Joan是从哥伦比亚来的帅小伙,他背负着父母对他的期望,一个人来美国学习芭蕾,梦想是希望进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他的故事,相信每个背井离乡的人看了都会鼻子发酸吧。
Rebecca是这六个参赛者里面年龄最大的,她希望在这个比赛里脱颖而出,获得一份大的芭蕾舞团的合约。17岁,当其他少男少女们还沉浸在花季雨季的青涩时,对于Rebecca而言,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 能否拥有一支合约意味着她的芭蕾之路飞扬抑或终结。
影片的结尾是个超级的happy ending,每个人的梦想都照进了现实。尽管有些评论说它不够戏剧性,略显平淡,但我觉得故事是真切的,所记录的这六个孩子,其实都是幸运儿,他们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芭蕾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们能在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打拼。所以在他们身上所看到的笃定和热情真的是和年龄无关的。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倾其所有的东西,或者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已经离那条路太远太远。或许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艺术,倒不如说是艺术选择了他们,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就像11岁的Aran告诉我们,热爱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它。”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他会那么钟情于舞蹈。他告诉我:dance is my breath. 呼吸是一种本能,无法解释,甚至不需要解释。我是真的羡慕和嫉妒他们。
导演的访谈: http://thefilmstage.com/features/interview-first-position-director-bess-kargman-on-diversity-in-ballet-and-more/"<>"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起点影评

尽管观影之前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励志片,那种温情款款让人笑着流泪的那种,但它还是大大的超越了我的想象。我和旁边的老奶奶都是泪点很低的观众,我们太入戏了,并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有多么煽情,而是它的真切,残忍和温情:硕大的舞台,鲜红的布幕,年少翩翩的舞者,华丽高贵的服饰,还有每个少男少女怀揣的梦想。这样的元素似乎可以搬到任何地方,好像你会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上读到类似的故事,诸如“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之类。但另一方面, 故事的讲述有一种很节制的力量,电影中所记录的六个主人公虽然年纪各不相同,但当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种早已超越他们年龄的沉静和大气。未成年的他们,却似乎已经笃定了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于是梦想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勇气,让他们明白即使前面荆棘密布,这依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六个男孩女孩,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国际最顶尖的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的比赛,来到纽约。如果他们可以把握住这次机会,他们将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Aran是个十一岁的小正太,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经常要搬家,目前他们在意大利居住。在片子一开始他就给我们展示他的各种练功用的工具,然后耸耸肩,说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他那么热爱芭蕾。
Gaya是个和Aran差不多大的小萝莉,住在以色列,和Aran两个人好像两小无猜的感觉,互相给对方打气加油!Gaya总是喜欢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最后比赛颁奖的时候,她都不知道人家是在叫自己的名字。
Miko,日本混血小姑娘,看似柔弱,却内心极为坚定地热爱着芭蕾。她总是那么恬静地和人说话,细心地打点好自己的生活,她说她从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童年,虽然home school让她有些孤单,家里陪着她的只有爸爸妈妈弟弟和小狗,但一想到可以每天花六个小时去练习芭蕾,她就很满足。她的指导老师叫Viktor Kabaniaev,是个特别真诚的老师。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比赛前,Miko的妈妈对她说, 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但Viktor马上告诉Miko的妈妈,没有必要告诉Miko该如何去感受,她的情绪是由她自己把握的,无需外人来勉强。
Viktor期待自己的学生可以在艺术中找到他们专属的感受和表达的方式。Miko的弟弟Jules是个特别萌的小弟弟,和姐姐一起学习芭蕾,却远远没有达到姐姐对芭蕾的痴迷的程度。当妈妈问他到底想不想继续学习芭蕾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说,真的只是一点点like,但远远没有到love。当妈妈说到儿子不再练习芭蕾时特别难过,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儿子在舞台上表演天鹅湖了。感觉这个日本妈妈有点点tiger mother的范儿,Jules后来说妈妈告诉他现在不练芭蕾了,想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办法就只能好好学习了,于是买了好多书让他做,让小大人似的他哭笑不得。
Michaela在战火纷飞的 Sierra Leone出生,从小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童年时的伤痛让她更加珍惜现在充满爱的家庭。她希望向世人证明,黑人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舞者。后来脚受了伤,差一点就没有办法继续比赛了。决赛那天,她终究没有办法割舍舞台,不顾伤痛,忘情地跳着。那一刻,她拥有了整个舞台。
Joan是从哥伦比亚来的帅小伙,他背负着父母对他的期望,一个人来美国学习芭蕾,梦想是希望进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他的故事,相信每个背井离乡的人看了都会鼻子发酸吧。
Rebecca是这六个参赛者里面年龄最大的,她希望在这个比赛里脱颖而出,获得一份大的芭蕾舞团的合约。17岁,当其他少男少女们还沉浸在花季雨季的青涩时,对于Rebecca而言,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 能否拥有一支合约意味着她的芭蕾之路飞扬抑或终结。
影片的结尾是个超级的happy ending,每个人的梦想都照进了现实。尽管有些评论说它不够戏剧性,略显平淡,但我觉得故事是真切的,所记录的这六个孩子,其实都是幸运儿,他们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芭蕾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们能在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打拼。所以在他们身上所看到的笃定和热情真的是和年龄无关的。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倾其所有的东西,或者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已经离那条路太远太远。或许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艺术,倒不如说是艺术选择了他们,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就像11岁的Aran告诉我们,热爱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它。”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他会那么钟情于舞蹈。他告诉我:dance is my breath. 呼吸是一种本能,无法解释,甚至不需要解释。我是真的羡慕和嫉妒他们。
导演的访谈: http://thefilmstage.com/features/interview-first-position-director-bess-kargman-on-diversity-in-ballet-and-more/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