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四月某时

  • 四月某时

    四月某时正片

    年份:2005 类型:剧情片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CaroleKaremera,PamelaNomvete,奥里斯·厄休罗,弗雷泽·杰姆斯,AbbyMukiibiNkaaga,CleophasKabasita,诺亚·艾默里奇,德博拉·温格,PeninahAbatoni,AshaniAlles,HopeAzeda,ThéogèneBarasa,DanBarlow,JohannesBausch

    导演:哈乌·佩克

    地区:法国

    语言:英语

二零云2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in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四月某时》讲述了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在雨季的非洲大地上,胡图族的极端主义者开始三个月的屠杀,近百万图西人和部分胡图人血流成河,丧命于疯狂屠刀之下。影片通过胡图族前军官一家的遭遇,对这段屠杀的历史和十年后的审视进行了描述。

  这部电影比同背景题材的《卢旺达酒店》描绘了更完整的过程,以及更多的暴力场面。这部电影没有英雄主义,没有选择着眼人性之光辉,而将普通人在人性崩塌和暴虐面前,那种内心的无力和恐惧展现出来,更真实细腻的还原了当年如人间地狱的现实。导演Raoul Peck曾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这部电影记录了当时难以想象的现实之恶。

片头用字幕交代了种族屠杀的历史背景。图西人和胡图人一直冲突不断,这场骇人听闻的屠杀,就发生在内战和平协定即将签署的时候。胡图族极端主义者发起政变,以击落总统飞机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屠杀。屠杀的对象如克林顿在电视演讲中陈述的,“不论老人、病人、老人、小孩都会被杀,因为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着他们是图西人,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图西人,或者他们长得像图西人,或者站在图西人这一边的,不支持胡图人的胡图人也要被杀。“

  这场屠杀的根源之一,正是当初欧洲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为了控制当地政局,人为制造的种族仇恨。当西方的媒体将之看作一场事不关己的内战和政变的时候,上校说的话也足够打脸,“谢谢法国朋友的支持。”他介绍他们的武器,“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枪的弹药,以及中国产的弯刀。”这些来自看似毫无关联的各国的武器,在未来的100天,将带走1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八分之一的卢旺达人,也是几乎1/5000的世界人口。

有比较才更深的觉得美剧《Sense8》的观念美好得只存在理想世界,去掉国家、种族、信仰、阶级、性别、性向之分,我们不过是人类,只是人类。只是在现实中,当真正灭绝人性的灾难发生的时候,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什么?不是人,不是人权,是政治立场。

  “没有政治立场干预。”美国人讲:“这是卢旺达人在杀卢旺达人。”

  卢旺达人呢?他们身份证上写的不是卢旺达人,而是种族。电影中父亲是胡图族,母亲是图西族的小男孩问父亲:“我是什么种族的人?”父亲说他是胡图人。纵然如此,极端主义者们也像踩一只蚂蚁一样,称呼他们为蟑螂,毫无怜悯的杀虐他们。

  胡图族极端主义的领袖在电话里有恃无恐,“联合国的报道都言过其实,那里面有些问题。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人命,这是很正常的。”他嘲讽的说卢旺达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很清楚另一块大陆的人不过会隔岸观火,因为没有利益动机驱使他们前来。

  电影贯穿1994年屠杀开始前的风雨欲来到战争结束,时间在1994年和2004年来回穿梭。在2004年平静的审判席上,罪犯有律师为之辩护,他们享有人权,讨论自己的自由。而1994年4月,任何一句对枪口的犹疑和反抗,都会立即迎来一声枪响。

  2004年,女幸存者控诉被告席上的前政府官员,指责他辜负了民众的委托,默许和鼓励了暴行的发生,她说,“一个领导杀人的人,他也是杀人犯。”同样,在对男主弟弟泽维尔的审判上,律师也辩称记者拥有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他并未真正杀过人。

  然而手上没有沾到鲜血,就能等同于在战争中没有作恶吗?除了那些指挥、组织者,那些杀戮者,还有那些煽动、鼓励、默许、语言伤害、不作为的,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恶吗?正是权力的默许,广播的煽动,旁观的冷漠,鼓舞着平民的狂热,让邪恶的火焰烧得更旺了。

  电影中,配枪的士兵和手持弯刀木棍的平民闯入天主教女子学校,老师试图唤起屠杀者的怜悯之心,让领头者想想自己的女儿,结果引来更可怕的兽行,他提起枪扫射满屋的女孩,不管是胡图人还是图西人,没有一个落下。他说,“我女儿可不是叛国者。”冷血得令人不寒而栗。然而更令人害怕的是,借爱国之名行恶,这不仅仅只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

  这也是一部没有英雄的电影,男主角没有光环,没有好运气,甚至维和部队的军人都没有一点英雄气概。在平民毫无反抗之力的屠杀里,男主角几乎失去一切,他的图西族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从此生死两隔,而他甚至不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最好的朋友,也同样是军人,被广播指控为叛国者,被路边暴徒在身后一枪结束生命。他弟弟是当时安全的极端主义者,十年后在国际法庭接受指控。十年后他终于要去面对的伤口,它们依然锥心刺骨,触碰不得。

  在电影中能清楚感受普通人对身边暴行的无力和恐惧。因为实在太残忍,残忍到连极端分子泽维尔都在尸堆中涕泗横流。而目睹并经历了这些残暴的人,又怎么可能心平气和的选择原谅?

  几年前我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博物馆看到一个视频,那是经历内战的老兵的采访。头发花白的老华人脸上肌肉颤抖,说,“我不会原谅,因为我见到了太多死亡。”时至今日,一些国家的种族歧视依旧存在。那张脸也一直在我脑海里,提醒我昨天历史仍染着鲜血,而今日和平的难得和脆弱。罪恶带来的仇恨和伤痕不会被遗忘,也不该被遗忘。因为忘记会带来对生命的漠视,会使人性的肆意更加无视责任。没有意义的宽恕,没有反思,只会令魔鬼重回人间。

  在国际法庭和民间的审判庭上,有人站出来作证,纵然那意味着内心再次被撕裂,至少让人知道公义和良知即使迟到,但仍被人所希望。

四月某时影评

  《四月某时》讲述了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在雨季的非洲大地上,胡图族的极端主义者开始三个月的屠杀,近百万图西人和部分胡图人血流成河,丧命于疯狂屠刀之下。影片通过胡图族前军官一家的遭遇,对这段屠杀的历史和十年后的审视进行了描述。

  这部电影比同背景题材的《卢旺达酒店》描绘了更完整的过程,以及更多的暴力场面。这部电影没有英雄主义,没有选择着眼人性之光辉,而将普通人在人性崩塌和暴虐面前,那种内心的无力和恐惧展现出来,更真实细腻的还原了当年如人间地狱的现实。导演Raoul Peck曾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这部电影记录了当时难以想象的现实之恶。

片头用字幕交代了种族屠杀的历史背景。图西人和胡图人一直冲突不断,这场骇人听闻的屠杀,就发生在内战和平协定即将签署的时候。胡图族极端主义者发起政变,以击落总统飞机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屠杀。屠杀的对象如克林顿在电视演讲中陈述的,“不论老人、病人、老人、小孩都会被杀,因为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着他们是图西人,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图西人,或者他们长得像图西人,或者站在图西人这一边的,不支持胡图人的胡图人也要被杀。“

  这场屠杀的根源之一,正是当初欧洲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为了控制当地政局,人为制造的种族仇恨。当西方的媒体将之看作一场事不关己的内战和政变的时候,上校说的话也足够打脸,“谢谢法国朋友的支持。”他介绍他们的武器,“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枪的弹药,以及中国产的弯刀。”这些来自看似毫无关联的各国的武器,在未来的100天,将带走1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八分之一的卢旺达人,也是几乎1/5000的世界人口。

有比较才更深的觉得美剧《Sense8》的观念美好得只存在理想世界,去掉国家、种族、信仰、阶级、性别、性向之分,我们不过是人类,只是人类。只是在现实中,当真正灭绝人性的灾难发生的时候,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什么?不是人,不是人权,是政治立场。

  “没有政治立场干预。”美国人讲:“这是卢旺达人在杀卢旺达人。”

  卢旺达人呢?他们身份证上写的不是卢旺达人,而是种族。电影中父亲是胡图族,母亲是图西族的小男孩问父亲:“我是什么种族的人?”父亲说他是胡图人。纵然如此,极端主义者们也像踩一只蚂蚁一样,称呼他们为蟑螂,毫无怜悯的杀虐他们。

  胡图族极端主义的领袖在电话里有恃无恐,“联合国的报道都言过其实,那里面有些问题。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人命,这是很正常的。”他嘲讽的说卢旺达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很清楚另一块大陆的人不过会隔岸观火,因为没有利益动机驱使他们前来。

  电影贯穿1994年屠杀开始前的风雨欲来到战争结束,时间在1994年和2004年来回穿梭。在2004年平静的审判席上,罪犯有律师为之辩护,他们享有人权,讨论自己的自由。而1994年4月,任何一句对枪口的犹疑和反抗,都会立即迎来一声枪响。

  2004年,女幸存者控诉被告席上的前政府官员,指责他辜负了民众的委托,默许和鼓励了暴行的发生,她说,“一个领导杀人的人,他也是杀人犯。”同样,在对男主弟弟泽维尔的审判上,律师也辩称记者拥有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他并未真正杀过人。

  然而手上没有沾到鲜血,就能等同于在战争中没有作恶吗?除了那些指挥、组织者,那些杀戮者,还有那些煽动、鼓励、默许、语言伤害、不作为的,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恶吗?正是权力的默许,广播的煽动,旁观的冷漠,鼓舞着平民的狂热,让邪恶的火焰烧得更旺了。

  电影中,配枪的士兵和手持弯刀木棍的平民闯入天主教女子学校,老师试图唤起屠杀者的怜悯之心,让领头者想想自己的女儿,结果引来更可怕的兽行,他提起枪扫射满屋的女孩,不管是胡图人还是图西人,没有一个落下。他说,“我女儿可不是叛国者。”冷血得令人不寒而栗。然而更令人害怕的是,借爱国之名行恶,这不仅仅只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

  这也是一部没有英雄的电影,男主角没有光环,没有好运气,甚至维和部队的军人都没有一点英雄气概。在平民毫无反抗之力的屠杀里,男主角几乎失去一切,他的图西族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从此生死两隔,而他甚至不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最好的朋友,也同样是军人,被广播指控为叛国者,被路边暴徒在身后一枪结束生命。他弟弟是当时安全的极端主义者,十年后在国际法庭接受指控。十年后他终于要去面对的伤口,它们依然锥心刺骨,触碰不得。

  在电影中能清楚感受普通人对身边暴行的无力和恐惧。因为实在太残忍,残忍到连极端分子泽维尔都在尸堆中涕泗横流。而目睹并经历了这些残暴的人,又怎么可能心平气和的选择原谅?

  几年前我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博物馆看到一个视频,那是经历内战的老兵的采访。头发花白的老华人脸上肌肉颤抖,说,“我不会原谅,因为我见到了太多死亡。”时至今日,一些国家的种族歧视依旧存在。那张脸也一直在我脑海里,提醒我昨天历史仍染着鲜血,而今日和平的难得和脆弱。罪恶带来的仇恨和伤痕不会被遗忘,也不该被遗忘。因为忘记会带来对生命的漠视,会使人性的肆意更加无视责任。没有意义的宽恕,没有反思,只会令魔鬼重回人间。

  在国际法庭和民间的审判庭上,有人站出来作证,纵然那意味着内心再次被撕裂,至少让人知道公义和良知即使迟到,但仍被人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