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祇园姊妹

  • 祇园姊妹

    祇园姊妹超清

    年份:1936 类型:剧情片

    主演:山田五十铃 梅村蓉子 志贺迺家辨庆 进藤英太郎 深见泰三

    导演:沟口健二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因经营不善,木棉问屋老板古泽新兵卫(志賀廼家弁慶饰)破产,连老婆的嫁妆也赔个精光。古泽厌烦了女人的聒噪,起身逃到当初被他资助的艺妓梅吉(梅村蓉子饰)处暂住。碍于情分,梅吉开心地收留了古泽,但却引来梅吉的妹妹“小玩意”(山田五十铃饰)的不满。不同于...是一篇旧文,因为放错了地方,搬过来比较好。
这部70年前片长仅66分钟的影片,让我看过之后,始终没有放下。念念不忘,于是一看再看。影片很“干”,除去影像的美丽之外,既没有音乐配合,也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可是,它初尝是淡的,反复回味却如一个几千斤重的橄榄。
  
  祗园,是京都最有名的艺妓区,在电影里被称为“gay quarters”,可以直译为“欢场”,意译 为“风月场”。故事关于祗园的一对姐妹,两姊妹都是艺妓。姐姐从小在祗园长大,现在年龄渐长。而妹妹女子学校毕业后,才成为了艺妓,正当青春年少,如一朵玫瑰花儿一般,美且有刺。姐姐温和,妹妹泼辣,常常讽刺姐姐不知男人的真面目。而此真面目即:男人不过是把他们当玩意儿罢了。所以,妹妹周旋于男人中间,能捞一个子儿是一个子儿。
  
  围绕着这姐妹俩的当然是男人,影片里出现了几位男性,只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一位是京都最大的干货店老板,是姐姐的“奉养人”。
  
  这里要稍稍说一下艺妓与奉养人的关系。奉养人的日文音译是“旦那”。艺妓虽然带着个“妓”字,却并非做皮肉生意的女人。应该是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一方面她们伺候客人餐饮,一方面她们在宴席上表演舞蹈,乐曲,乐器等助兴,要言之即“侍酒筵业歌舞”。虽然艺妓们能够从自己的职业(即表演艺术)中获得酬金,小费等。但是她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却是自己的旦那。事实上,以艺妓自己的收入是无法支付自己昂贵的生活方式的。比方艺妓的和服开支,一年就要差不多三百万日元。此外还有培训课程的费用,为参加各种仪式准备的装饰品,给助手乐师的小费等等等等 (Downer 2001).而在此片中,姐姐被邀请参加某舞蹈,而其前提条件是,必须穿一件像样儿的和服。
  
  所以,旦那才是艺妓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通常每月给艺妓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支付房租,生活费。旦那还给艺妓购买和服腰带等。同时旦那还会支付艺妓学习音乐舞蹈等费用。艺妓同样提供向旦那提供性服务,如果需要的话。不过一般来说,旦那都是比较年长的男人。供养一名艺妓的费用大约要两千万到三千万日元一年。在Downer的书中提到,有能力供养一名艺妓的男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意,已经处于事业的高峰,而且能够自由的支配自己的钱财。而这样的男人一般都已经上岁数了。
  
  艺妓与旦那的关系几乎类似于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如果旦那自己已经有妻子,那么艺妓就是旦那的二房。有钱的旦那甚至可以有两个或三四个妻子以外的“妻子”。(Downer 2001)
  
  片中姐姐的旦那是京都最大的干货店老板。他让姐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艺妓。不过,不幸的是,这位干货店老板走到了人生的秋天 --- 破产了。干货店以及自己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全被拍卖。干货店老板在拍卖当天到了姐妹俩下处,与姐姐如同夫妻一般生活在一起。这个时候,自然是姐姐供养着旦那。妹妹对此非常不满。
  
  另一位男人是古董店老板。他曾经买了不少古董字画花瓶给干货店老板。此人对姐姐有意,希望成为姐姐的旦那。不过,此前提是必须赶走那位破产的旦那。
  
  第三位男人是绸缎庄伙计。年轻小伙子,没几个钱,因常去欢场卖货认识了妹妹。妹妹为了给姐姐做新和服,利用小伙子的感情,偷用了一段美丽的布料。
  
  第四位男人是绸缎庄老板。此人发现伙计的不法行为之后,决定前往欢场调查。其结果是,他自己成为了妹妹的旦那。小伙计被开除。
  
  虽然姐妹俩个性不一,对待男人态度相异。姐姐说“人要讲良心”“现在他落魄了,我至少要帮他一点。”妹妹说“男人把我们当玩意儿”搞一个是一个。
  
  而结果呢。姐姐的旦那忽然有了新的工作,在某个尼龙厂当经理。这位曾经的干货店老板,现在的工厂经理,不告而别,只让人传话“我不适合你,再找一位旦那好了。”
  
  妹妹呢,因为小伙计的自尊被践踏,企图报复。把妹妹骗至出租车上,妹妹从行驶的车中摔出。究竟妹妹是被人推出车的,还是妹妹自己宁死也不让小伙计报复得逞而自己跳车的,电影语焉不详。我觉得更像是后者。
  
  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晚上。影片结尾妹妹躺在医院,姐姐沉默一旁哭泣。妹妹仰面呼喊“为什么世界上要有艺妓?我不输给他们,决不输给他们。”哭泣。
  
  影片干净利落的结束了。
  
  这也是沟口健二的影片。最近不知不觉地看了好几部沟口的影片:《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劲松物语》。都有同情女性的视角。而这一部《祗园歌女》更像是女性的命运与男人的关系。比方说影片中的三位男性老板,几乎面目雷同。他们年龄相仿,看上去都在五十岁上下,或者更老。头发皆往后抹,都戴同款眼镜,都着深色衣服,连风衣样式都那么整齐划一。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常分不出他们谁是谁。影片似乎将那个年龄那个社会地位的男性“雷同化““脸谱化”了,并且是刻意的。而祗园的姐妹俩就是在这么个男性社会中讨饭吃。
  
  再者,艺妓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男性的精神欲望,正是有此需求,产生了此种供应。在Downer的书中说道,只要艺妓们画了妆系上腰带, 他们就成为了一只令人神魂颠倒的女性娃娃。这些娃娃们为男人的梦幻世界存在。这是一种提供给男人皮肉服务之外的女性产品。照这么说来,片尾妹妹的呼喊的确加深了影片描写这些在男人世界讨生活的女人们的悲哀和痛苦。
  
  不过,总觉得不仅仅是这么回事。若是被剧末妹妹的眼泪和呼喊完全动容,则可能忽视影片里的另一些东西。慢慢说来。
  
  片中有一个人物,始终念念不忘。反复观之,竟有点喜欢上这个人物。他就是姐姐的旦那—不幸破产的干货店老板。从影片中看,干货店老板是一位二世祖,从他与店伙计的对话即可看出。干货店倒闭的时候,他对伙计说,“你从我父亲上就开始在店里帮活,到现在也没能让你开一间分店,反而倒闭了。”二世祖一般斗鸡走狗无所不能,最会的莫过于享受生活。捧角儿即其中之一。是他让姐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艺妓。而这样的人往往也是败家子儿,不但把全京都最大的干货店败掉,甚至连老婆带来的嫁妆都拍卖了。
  
  可是,干货店老板并未表现出多么的悲伤难过。拍卖当天,妻子在抱怨,他拿着顶帽子出门,走到姐姐家,住下。姐姐似乎比他还悲伤,当姐姐提出可以卖掉自己的一些东西帮助他的时候,他也不过说“杯水车薪”。他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话“我人生的秋天来了”。跟着打着哈哈说“一叶知秋,是不是这话?”
  
  古董店老板来看他。古董店老板喝醉了,向他描述那天自己参加他的拍卖会有多么悲伤。看到从前自己卖给他的那些瓷器古画又被自己买回来,不由得呜呜的哭起来。
  
  干货店老板还是笑笑,“是吗?”显然旁人比他悲伤,旁人把他本应做的表情都代着做了。而他却似乎局外人一般,安慰古董店老板。
  
  更有意思的是,他随口说了一句“当年你卖了不少假古董给我。”古董店老板虽已半醉,听到这话立即火了。干货店老板马上笑着说,“噢噢,我理解我理解,我明白。”
  
  当妹妹趁姐姐不在家,准备将他扫地出门的时候,妹妹事先做了不少铺垫。先讲现在她们姐妹俩如何艰难,他也应和“是啊,你们上个月就入不敷出。”妹妹讲,他在这儿给他们姐妹俩带来了多大的不便,他也非常理解,“是啊,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妹妹紧接着拿出50元给他,马上拿出他的外套让他赶快离开。匆忙间他还不忘记点上一根烟再走。而那时应该是午夜时分了。
  
  当影片再次回到他身上的时候,他遇见了绸缎店伙计。伙计问他,你有没有什么话要我转告姐姐?他脸色沉了沉,立刻又笑着说“没有。没有。”
  
  这个人消灭了对生活和社会的一切火气,把这个世界看得透透的。人生自然有起有落,有春天自然就有秋天。即使在人生的秋天,他也有过鲜花濯锦的日子,他并没有什么遗憾。败落了便败落了。旁人替他惋惜,至少从表面上他却能安之若素。从前的大老板连三十元零花钱都要向朋友借,他也不以为忤,秋天自然有秋天的活法。
  
  当妹妹将他扫地出门的时候,他也没有以“想当初我对你姐姐大把花银子。。。“或者“忘恩负义”之类的微言大义来控诉妹妹。他不过叼着根烟,走了。(影片这里响起了非常短的一首歌儿,唱着“走到了人生的秋天”。)
  
  当旁人为他不平,问他要不要传话给姐姐,他却笑着说“不用。不用.” 他很识趣。
  
  唯一一次他稍稍冒出了一点点火气,就是他对古董店老板说的那句话“过去你卖了不少假货给我。”不过,他自己立即把火苗熄灭了。
  
  他看明白了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他也很明白也在用这些游戏规则,别人也在遵循这些游戏规则。而这个游戏规则是:一切关系皆建立在利益之上。在此大前提下,人们交往,做生意,做朋友,做“夫妇”;在此大前提下,人们撒谎,你骗我,我骗你。他太明白了。所以,他不会给自己机会哀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甚至也不给别人这个机会。
  
  他很明白,古董店老板卖假货给他是为了挣钱;而他自己,是不是也在自己干货店卖过假货?此乃生意经,他故此说“我明白,我理解”。他也很明白,古董店老板在拍卖会上买回那些“古董”,不过是为了贱价收入,高价再卖出。影片中已经含蓄的表明了。他更明白,他当年在姐姐身上花的大把银子,当时就已经得到了回报。供养艺妓的能力本身证明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他也明白,如今他走到了人生的秋天,姐姐愿意收留他住下,那是姐姐的“情分”,而的确并非姐姐应尽的“本分”或“义务”。他更明白,妹妹将他扫地出门,那是理所应当,他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剩余价值,除了成为他们姐妹的累赘之外。一切皆是“利益”,此乃他们那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当他再次被某工厂聘用为经理的时候,他走了,没有带走姐姐,并且告诉姐姐另找其人。经过了人生的峰顶浪尖到人生的谷底,他明白这次他再也没有能力供养艺妓。他利用了他人,他人利用了他。
  
  片中三位老板基本都明白此游戏规则。如果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游戏规则,并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大家则能相安无事,不会有什么哭天抢地的悲剧发生。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乐观:
  
  姐姐明白游戏规则。可是她认为有例外,并且她认为在“利益”之外,还有责任和义务。她还害怕人家指摘她“忘恩负义”。她忘了,竟然没有例外。干货店老板走的时候,只扔下了一句话。而那时候,她妹妹还躺在病床上。当她伤心喃喃自语,“他怎么能这么说?”,茶社老板娘则是笑着说“怎不能这么说。”那笑容显然是讥讽的,讥讽她不明白游戏规则。不按游戏规则办事,最终自己年老无依。
  
  妹妹也明白游戏规则。不过她太嫩,不会区分不同的人。有的人属于她的圈子,有的人不属于这个游戏规则的圈子,而她将此游戏规则用在了不适用的人身上。这个人就是:绸缎庄的伙计。
  
  首先一名伙计是没有钱供养艺妓的。他连一幅做和服的布料都买不起,要靠瞒帐的方式才能弄出一匹布料,他拿什么与艺妓周旋?这名伙计显然明白自己的穷,却不明就里还要泡“艺妓”的妞儿。这名伙计显然不属于这个圈子,他根本就不应该踏入。 更可笑的是,这名伙计还抱着他与妹妹之间会有纯真爱情的幻想;根本不明白这个圈子的关键词是“利益”。
  
  而妹妹呢,因生活所迫,为了让姐姐参加某舞蹈仪式,想办法为姐姐买布料做和服。所谓病笃乱投医,她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绸缎庄的伙计。妹妹实在是找了不应该找的人。这个人根本就不属于她的目标顾客群体。跟何况,当此伙计当他发现自个儿老板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了妹妹的旦那的时候,他叫嚷的是“我也是个男人”。他踏入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还不讲那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更不愿赌服输,还要报复妹妹。唉! 这个妹妹的运气实在不好。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1938年雷诺阿的影片,影片的名字就叫“游戏规则”。影片内容自然与“祗园姐妹”没有太多的相通之处。影片讲述二战之前,巴黎上流社会一群男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恋爱,婚姻,婚外关系最终如何演变为一场悲剧(一人被杀死)。这场悲剧的起因是因为这个圈子中来了一位外来者,他本不属于那个阶层,他不明白那个阶层的游戏规则是“谎言”,一切彬彬有礼,精致高雅皆是谎言的表象。他却一定要跟其中一名女性将浪漫的爱情,还要私奔。破坏游戏规则则将产生悲剧。而这名外来者,被误杀。
  
  同样的,当游戏圈子出现了“外来者”(伙计),或者不讲游戏规则的人(姐姐,伙计),或者将游戏规则用错了对象的人(妹妹)的时候,游戏规则被打破,平衡和平和被打破;所以,姐姐觉得自己遭到了抛弃,而早先妹妹精心为她安排的另一名奉养人也被她要跟干货店老板讲恩情而赶跑;而妹妹则从行驶的出租车上跳下,自己受重伤。也许是悲剧。如果仅仅从电影中看到女性的悲惨,女人在男人世界讨生活的无奈和凄惨,那似乎是远远不够的。而也许有朋友会说那么这个游戏规则是谁定的?艺妓与男人的之间基于“利益”的游戏规则是由谁定的?基于利益的游戏规则难道仅仅存在于男女之间的买卖不成?。它不仅仅存在艺妓与供养人之间,而且在人与人之间,比如干货店老板与古董店老板。这规则是“人”定的。
  
  不过明白了“游戏规则”又如何?问问自己,明白“股市有风险”,“入市”就真的“谨慎”了?
  
  
  Reference:
  
  Downer, Lesley (2001), “ Women of The Pleasures Quarte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Geisha”, Broadway Books, New York.

祇园姊妹影评

是一篇旧文,因为放错了地方,搬过来比较好。
这部70年前片长仅66分钟的影片,让我看过之后,始终没有放下。念念不忘,于是一看再看。影片很“干”,除去影像的美丽之外,既没有音乐配合,也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可是,它初尝是淡的,反复回味却如一个几千斤重的橄榄。
  
  祗园,是京都最有名的艺妓区,在电影里被称为“gay quarters”,可以直译为“欢场”,意译 为“风月场”。故事关于祗园的一对姐妹,两姊妹都是艺妓。姐姐从小在祗园长大,现在年龄渐长。而妹妹女子学校毕业后,才成为了艺妓,正当青春年少,如一朵玫瑰花儿一般,美且有刺。姐姐温和,妹妹泼辣,常常讽刺姐姐不知男人的真面目。而此真面目即:男人不过是把他们当玩意儿罢了。所以,妹妹周旋于男人中间,能捞一个子儿是一个子儿。
  
  围绕着这姐妹俩的当然是男人,影片里出现了几位男性,只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一位是京都最大的干货店老板,是姐姐的“奉养人”。
  
  这里要稍稍说一下艺妓与奉养人的关系。奉养人的日文音译是“旦那”。艺妓虽然带着个“妓”字,却并非做皮肉生意的女人。应该是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一方面她们伺候客人餐饮,一方面她们在宴席上表演舞蹈,乐曲,乐器等助兴,要言之即“侍酒筵业歌舞”。虽然艺妓们能够从自己的职业(即表演艺术)中获得酬金,小费等。但是她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却是自己的旦那。事实上,以艺妓自己的收入是无法支付自己昂贵的生活方式的。比方艺妓的和服开支,一年就要差不多三百万日元。此外还有培训课程的费用,为参加各种仪式准备的装饰品,给助手乐师的小费等等等等 (Downer 2001).而在此片中,姐姐被邀请参加某舞蹈,而其前提条件是,必须穿一件像样儿的和服。
  
  所以,旦那才是艺妓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通常每月给艺妓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支付房租,生活费。旦那还给艺妓购买和服腰带等。同时旦那还会支付艺妓学习音乐舞蹈等费用。艺妓同样提供向旦那提供性服务,如果需要的话。不过一般来说,旦那都是比较年长的男人。供养一名艺妓的费用大约要两千万到三千万日元一年。在Downer的书中提到,有能力供养一名艺妓的男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意,已经处于事业的高峰,而且能够自由的支配自己的钱财。而这样的男人一般都已经上岁数了。
  
  艺妓与旦那的关系几乎类似于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如果旦那自己已经有妻子,那么艺妓就是旦那的二房。有钱的旦那甚至可以有两个或三四个妻子以外的“妻子”。(Downer 2001)
  
  片中姐姐的旦那是京都最大的干货店老板。他让姐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艺妓。不过,不幸的是,这位干货店老板走到了人生的秋天 --- 破产了。干货店以及自己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全被拍卖。干货店老板在拍卖当天到了姐妹俩下处,与姐姐如同夫妻一般生活在一起。这个时候,自然是姐姐供养着旦那。妹妹对此非常不满。
  
  另一位男人是古董店老板。他曾经买了不少古董字画花瓶给干货店老板。此人对姐姐有意,希望成为姐姐的旦那。不过,此前提是必须赶走那位破产的旦那。
  
  第三位男人是绸缎庄伙计。年轻小伙子,没几个钱,因常去欢场卖货认识了妹妹。妹妹为了给姐姐做新和服,利用小伙子的感情,偷用了一段美丽的布料。
  
  第四位男人是绸缎庄老板。此人发现伙计的不法行为之后,决定前往欢场调查。其结果是,他自己成为了妹妹的旦那。小伙计被开除。
  
  虽然姐妹俩个性不一,对待男人态度相异。姐姐说“人要讲良心”“现在他落魄了,我至少要帮他一点。”妹妹说“男人把我们当玩意儿”搞一个是一个。
  
  而结果呢。姐姐的旦那忽然有了新的工作,在某个尼龙厂当经理。这位曾经的干货店老板,现在的工厂经理,不告而别,只让人传话“我不适合你,再找一位旦那好了。”
  
  妹妹呢,因为小伙计的自尊被践踏,企图报复。把妹妹骗至出租车上,妹妹从行驶的车中摔出。究竟妹妹是被人推出车的,还是妹妹自己宁死也不让小伙计报复得逞而自己跳车的,电影语焉不详。我觉得更像是后者。
  
  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晚上。影片结尾妹妹躺在医院,姐姐沉默一旁哭泣。妹妹仰面呼喊“为什么世界上要有艺妓?我不输给他们,决不输给他们。”哭泣。
  
  影片干净利落的结束了。
  
  这也是沟口健二的影片。最近不知不觉地看了好几部沟口的影片:《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劲松物语》。都有同情女性的视角。而这一部《祗园歌女》更像是女性的命运与男人的关系。比方说影片中的三位男性老板,几乎面目雷同。他们年龄相仿,看上去都在五十岁上下,或者更老。头发皆往后抹,都戴同款眼镜,都着深色衣服,连风衣样式都那么整齐划一。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常分不出他们谁是谁。影片似乎将那个年龄那个社会地位的男性“雷同化““脸谱化”了,并且是刻意的。而祗园的姐妹俩就是在这么个男性社会中讨饭吃。
  
  再者,艺妓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男性的精神欲望,正是有此需求,产生了此种供应。在Downer的书中说道,只要艺妓们画了妆系上腰带, 他们就成为了一只令人神魂颠倒的女性娃娃。这些娃娃们为男人的梦幻世界存在。这是一种提供给男人皮肉服务之外的女性产品。照这么说来,片尾妹妹的呼喊的确加深了影片描写这些在男人世界讨生活的女人们的悲哀和痛苦。
  
  不过,总觉得不仅仅是这么回事。若是被剧末妹妹的眼泪和呼喊完全动容,则可能忽视影片里的另一些东西。慢慢说来。
  
  片中有一个人物,始终念念不忘。反复观之,竟有点喜欢上这个人物。他就是姐姐的旦那—不幸破产的干货店老板。从影片中看,干货店老板是一位二世祖,从他与店伙计的对话即可看出。干货店倒闭的时候,他对伙计说,“你从我父亲上就开始在店里帮活,到现在也没能让你开一间分店,反而倒闭了。”二世祖一般斗鸡走狗无所不能,最会的莫过于享受生活。捧角儿即其中之一。是他让姐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艺妓。而这样的人往往也是败家子儿,不但把全京都最大的干货店败掉,甚至连老婆带来的嫁妆都拍卖了。
  
  可是,干货店老板并未表现出多么的悲伤难过。拍卖当天,妻子在抱怨,他拿着顶帽子出门,走到姐姐家,住下。姐姐似乎比他还悲伤,当姐姐提出可以卖掉自己的一些东西帮助他的时候,他也不过说“杯水车薪”。他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话“我人生的秋天来了”。跟着打着哈哈说“一叶知秋,是不是这话?”
  
  古董店老板来看他。古董店老板喝醉了,向他描述那天自己参加他的拍卖会有多么悲伤。看到从前自己卖给他的那些瓷器古画又被自己买回来,不由得呜呜的哭起来。
  
  干货店老板还是笑笑,“是吗?”显然旁人比他悲伤,旁人把他本应做的表情都代着做了。而他却似乎局外人一般,安慰古董店老板。
  
  更有意思的是,他随口说了一句“当年你卖了不少假古董给我。”古董店老板虽已半醉,听到这话立即火了。干货店老板马上笑着说,“噢噢,我理解我理解,我明白。”
  
  当妹妹趁姐姐不在家,准备将他扫地出门的时候,妹妹事先做了不少铺垫。先讲现在她们姐妹俩如何艰难,他也应和“是啊,你们上个月就入不敷出。”妹妹讲,他在这儿给他们姐妹俩带来了多大的不便,他也非常理解,“是啊,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妹妹紧接着拿出50元给他,马上拿出他的外套让他赶快离开。匆忙间他还不忘记点上一根烟再走。而那时应该是午夜时分了。
  
  当影片再次回到他身上的时候,他遇见了绸缎店伙计。伙计问他,你有没有什么话要我转告姐姐?他脸色沉了沉,立刻又笑着说“没有。没有。”
  
  这个人消灭了对生活和社会的一切火气,把这个世界看得透透的。人生自然有起有落,有春天自然就有秋天。即使在人生的秋天,他也有过鲜花濯锦的日子,他并没有什么遗憾。败落了便败落了。旁人替他惋惜,至少从表面上他却能安之若素。从前的大老板连三十元零花钱都要向朋友借,他也不以为忤,秋天自然有秋天的活法。
  
  当妹妹将他扫地出门的时候,他也没有以“想当初我对你姐姐大把花银子。。。“或者“忘恩负义”之类的微言大义来控诉妹妹。他不过叼着根烟,走了。(影片这里响起了非常短的一首歌儿,唱着“走到了人生的秋天”。)
  
  当旁人为他不平,问他要不要传话给姐姐,他却笑着说“不用。不用.” 他很识趣。
  
  唯一一次他稍稍冒出了一点点火气,就是他对古董店老板说的那句话“过去你卖了不少假货给我。”不过,他自己立即把火苗熄灭了。
  
  他看明白了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他也很明白也在用这些游戏规则,别人也在遵循这些游戏规则。而这个游戏规则是:一切关系皆建立在利益之上。在此大前提下,人们交往,做生意,做朋友,做“夫妇”;在此大前提下,人们撒谎,你骗我,我骗你。他太明白了。所以,他不会给自己机会哀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甚至也不给别人这个机会。
  
  他很明白,古董店老板卖假货给他是为了挣钱;而他自己,是不是也在自己干货店卖过假货?此乃生意经,他故此说“我明白,我理解”。他也很明白,古董店老板在拍卖会上买回那些“古董”,不过是为了贱价收入,高价再卖出。影片中已经含蓄的表明了。他更明白,他当年在姐姐身上花的大把银子,当时就已经得到了回报。供养艺妓的能力本身证明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他也明白,如今他走到了人生的秋天,姐姐愿意收留他住下,那是姐姐的“情分”,而的确并非姐姐应尽的“本分”或“义务”。他更明白,妹妹将他扫地出门,那是理所应当,他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剩余价值,除了成为他们姐妹的累赘之外。一切皆是“利益”,此乃他们那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当他再次被某工厂聘用为经理的时候,他走了,没有带走姐姐,并且告诉姐姐另找其人。经过了人生的峰顶浪尖到人生的谷底,他明白这次他再也没有能力供养艺妓。他利用了他人,他人利用了他。
  
  片中三位老板基本都明白此游戏规则。如果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游戏规则,并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大家则能相安无事,不会有什么哭天抢地的悲剧发生。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乐观:
  
  姐姐明白游戏规则。可是她认为有例外,并且她认为在“利益”之外,还有责任和义务。她还害怕人家指摘她“忘恩负义”。她忘了,竟然没有例外。干货店老板走的时候,只扔下了一句话。而那时候,她妹妹还躺在病床上。当她伤心喃喃自语,“他怎么能这么说?”,茶社老板娘则是笑着说“怎不能这么说。”那笑容显然是讥讽的,讥讽她不明白游戏规则。不按游戏规则办事,最终自己年老无依。
  
  妹妹也明白游戏规则。不过她太嫩,不会区分不同的人。有的人属于她的圈子,有的人不属于这个游戏规则的圈子,而她将此游戏规则用在了不适用的人身上。这个人就是:绸缎庄的伙计。
  
  首先一名伙计是没有钱供养艺妓的。他连一幅做和服的布料都买不起,要靠瞒帐的方式才能弄出一匹布料,他拿什么与艺妓周旋?这名伙计显然明白自己的穷,却不明就里还要泡“艺妓”的妞儿。这名伙计显然不属于这个圈子,他根本就不应该踏入。 更可笑的是,这名伙计还抱着他与妹妹之间会有纯真爱情的幻想;根本不明白这个圈子的关键词是“利益”。
  
  而妹妹呢,因生活所迫,为了让姐姐参加某舞蹈仪式,想办法为姐姐买布料做和服。所谓病笃乱投医,她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绸缎庄的伙计。妹妹实在是找了不应该找的人。这个人根本就不属于她的目标顾客群体。跟何况,当此伙计当他发现自个儿老板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了妹妹的旦那的时候,他叫嚷的是“我也是个男人”。他踏入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还不讲那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更不愿赌服输,还要报复妹妹。唉! 这个妹妹的运气实在不好。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1938年雷诺阿的影片,影片的名字就叫“游戏规则”。影片内容自然与“祗园姐妹”没有太多的相通之处。影片讲述二战之前,巴黎上流社会一群男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恋爱,婚姻,婚外关系最终如何演变为一场悲剧(一人被杀死)。这场悲剧的起因是因为这个圈子中来了一位外来者,他本不属于那个阶层,他不明白那个阶层的游戏规则是“谎言”,一切彬彬有礼,精致高雅皆是谎言的表象。他却一定要跟其中一名女性将浪漫的爱情,还要私奔。破坏游戏规则则将产生悲剧。而这名外来者,被误杀。
  
  同样的,当游戏圈子出现了“外来者”(伙计),或者不讲游戏规则的人(姐姐,伙计),或者将游戏规则用错了对象的人(妹妹)的时候,游戏规则被打破,平衡和平和被打破;所以,姐姐觉得自己遭到了抛弃,而早先妹妹精心为她安排的另一名奉养人也被她要跟干货店老板讲恩情而赶跑;而妹妹则从行驶的出租车上跳下,自己受重伤。也许是悲剧。如果仅仅从电影中看到女性的悲惨,女人在男人世界讨生活的无奈和凄惨,那似乎是远远不够的。而也许有朋友会说那么这个游戏规则是谁定的?艺妓与男人的之间基于“利益”的游戏规则是由谁定的?基于利益的游戏规则难道仅仅存在于男女之间的买卖不成?。它不仅仅存在艺妓与供养人之间,而且在人与人之间,比如干货店老板与古董店老板。这规则是“人”定的。
  
  不过明白了“游戏规则”又如何?问问自己,明白“股市有风险”,“入市”就真的“谨慎”了?
  
  
  Reference:
  
  Downer, Lesley (2001), “ Women of The Pleasures Quarte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Geisha”, Broadway Book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