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窃听者

  • 窃听者

    窃听者1080P蓝光

    年份:2016 类型:剧情片 剧情,悬疑

    主演:弗朗索瓦·克鲁塞 德尼·波达利德斯

    导演: Thomas Kruithof

    地区:

    语言: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杜瓦尔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文员,枯燥的工作,枯燥的同事,没有一件事是让他顺心的。这天,上司佩诺特要他准备好开会需要的文件,并且告知他第二天就要急用。因为文件混乱的关系他整理了一个通宵,等文件都准备好的时候,他也几近崩溃。而在此之前的他,被一个神秘的组织雇佣,并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中,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两年前的杜瓦尔生活一度陷入了困惑当中,他去教会寻求解脱,并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份工作来填补生活中寂寞的空缺,所以他去公司面试了。公司的人事因为年龄的问题对他提出质疑,因为他一旦入职,他的顶头上司要比他年轻许多,怕他会心理上产生不适,但对杜瓦尔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必须要拿到之前他所在公司的联系方式。杜瓦尔在葬礼上遇到了之前的朋友,并告诉朋友自己失业了,朋友离开前把自己的名片留给了杜瓦尔,并约他得空一起聚聚。半夜里杜瓦尔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中的人主动邀请他第二天进行面试,第二天他准时到了面试地点,并顺利得到了一份记录电话内容的打字工作。面试者告诉他,他不能向任何人透漏他工作的内容,他答应了。于是,他每天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用打字机“噼里啪啦”的记录...恰好赶上德国电影节,翻了翻节目表,果然还是要这样的集体作品比较吸引我。倒不是喜欢看短片集;而是我于德国电影实在了解不多。预定要看的列表上虽然也有不少,比如《劳拉快跑》、《再见列宁》之类,但由于其实基本上还是没看过,所以对于不了解的作品还是很难提起兴趣,尤其是题材具体的。连《拉贝日记》也不行。但是对于门外汉来说,《德国09》这种将德国新锐导演们集合起来拍出短片来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无疑相当于开胃餐,让人可以管窥现在最活跃的德国导演们的风格和选题,实在是启蒙的好材料。到场一观,果然满意,基本上符合我的预期,没有失望,虽然也没什么惊喜。
所以促使我来喋喋不休的并不是影片本身。我的感叹来自于影片的内容梗概。电影节由歌德学院举办,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英文版的梗概,连德文版网页上也是如此。引用如下:
Over sixty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ty years after the student revolts of 1968, thirty years after the “German Autumn” of 1977, twenty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and, in the midst of the social upheaval caused by the reforms of “Agenda 2010” as the country moves into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a group of German film directors have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a panoramic impression – each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limate in today’s Federal Republic. Each of the directors involved in this episodic film has created their personal cinematic take on present-day Germany.
不必看着英语头大,早已有内地网站上挂出中文译本了: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年前,德国经历了学生动乱;30年前的德国有过动荡不安、社会骚乱;20年前,存在了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得以统一;如今,德国正大步走在政府2003年初提出的“Agenda 2010”的改革议程途中。就在全球化大力推进,德国快速发展之时,一帮出色的德国导演携手打造出一部关于德国全貌的电影,每一位导演都从自己个人独特的角度出发,诉说出自己对于现今德联邦社会政治的观点与看法。
(PS:怪了,明明记得有更好的译本的,比如还加入了对《德国之秋》的说明。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直译本。
我所感叹的是香港方面的中译本。香港的翻译,在内地人看来一向有些怪腔怪气的,所谓“揍是不让好好说话”(赵丽蓉)是也。如果说人名的不同,还有普通话与粤语读音差异的客观事实,那么电影名字的不同,则实在体现出趣味上甚大的差距。这差距,在我看来是高下立判的;不过我不是本地人,他们到底怎么看还不得而知,所以也不好一棒子打死。
不过这次港译的内容梗概,则是大大超越了电影标题上的差距(港译标题《09德国十三章》,倒是相去不远),而且可以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它的风格特点。闲话少叙,开列如下:
招苏珊桑塔格和《赤色风暴》女恐怖分子的魂;通街都是塔利班,穷小子必然是小偷。这边拆旧楼是忘记「德国童年」,那边放弃歌德字体,编辑要死。《黑金杀机》汤泰华扯头缆,13导演响应,有《快乐的谎言》的胡夫根贝嘉、《玩谢希特拉》的丹尼李维、去年焦点导演《收视大骑劫》的汉斯云格拿,和《天堂边缘》的法堤艾金等,剧情片外也有论文和抒情诗纪录片另类观察。精彩对白摘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恐怖分子/德国已没有人挨饿/德国需要一记脑震荡/德国已矣,他们相信不已。角度纵横劲抽有深度有态度,绝非只有浪漫温馨,模仿《我爱巴黎》。
(PS:原文繁体,为保持全文一致,已转换为简体)
香港虽曾由英国管辖,但看这译文的风格,却活脱脱是法国的墨水里浸出来的。无视原辞,仅留大意,自行组织,极尽煽情之能事;最后还拉上《巴黎,我爱你》垫背,真是神来之笔。港式译文的精髓和神韵,全数在这里展露无遗了!
可怜的德国人,他们一定不知道香港的译者对他们的内容梗概做了什么……不过想象一下,如果把《德国09》和《巴黎,我爱你》对调一下,让港译者用这种笔法撰写《巴黎,我爱你》的内容梗概,最后再拉上《德国09》作垫背,我想法国人一定是高兴得赞不绝口的……
为了看这场电影,提前好久就买了票,怕没有座位。结果到时候到场一看,外面等待入场的人稀稀拉拉,而门口还摆着桌子卖着剩下的票。开场十分钟还有手电筒的光射到座位上来,指引着摸进来的顾客。虽然诺大的放映厅只坐了大概半数观众,但每当好笑或者不十分好笑的情节出现,哄笑还是压过了台词的音量。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阅读英文字幕上,这才有了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if:"恰好赶上德国电影节,翻了翻节目表,果然还是要这样的集体作品比较吸引我。倒不是喜欢看短片集;而是我于德国电影实在了解不多。预定要看的列表上虽然也有不少,比如《劳拉快跑》、《再见列宁》之类,但由于其实基本上还是没看过,所以对于不了解的作品还是很难提起兴趣,尤其是题材具体的。连《拉贝日记》也不行。但是对于门外汉来说,《德国09》这种将德国新锐导演们集合起来拍出短片来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无疑相当于开胃餐,让人可以管窥现在最活跃的德国导演们的风格和选题,实在是启蒙的好材料。到场一观,果然满意,基本上符合我的预期,没有失望,虽然也没什么惊喜。
所以促使我来喋喋不休的并不是影片本身。我的感叹来自于影片的内容梗概。电影节由歌德学院举办,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英文版的梗概,连德文版网页上也是如此。引用如下:
Over sixty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ty years after the student revolts of 1968, thirty years after the “German Autumn” of 1977, twenty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and, in the midst of the social upheaval caused by the reforms of “Agenda 2010” as the country moves into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a group of German film directors have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a panoramic impression – each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limate in today’s Federal Republic. Each of the directors involved in this episodic film has created their personal cinematic take on present-day Germany.
不必看着英语头大,早已有内地网站上挂出中文译本了: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年前,德国经历了学生动乱;30年前的德国有过动荡不安、社会骚乱;20年前,存在了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得以统一;如今,德国正大步走在政府2003年初提出的“Agenda 2010”的改革议程途中。就在全球化大力推进,德国快速发展之时,一帮出色的德国导演携手打造出一部关于德国全貌的电影,每一位导演都从自己个人独特的角度出发,诉说出自己对于现今德联邦社会政治的观点与看法。
(PS:怪了,明明记得有更好的译本的,比如还加入了对《德国之秋》的说明。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直译本。
我所感叹的是香港方面的中译本。香港的翻译,在内地人看来一向有些怪腔怪气的,所谓“揍是不让好好说话”(赵丽蓉)是也。如果说人名的不同,还有普通话与粤语读音差异的客观事实,那么电影名字的不同,则实在体现出趣味上甚大的差距。这差距,在我看来是高下立判的;不过我不是本地人,他们到底怎么看还不得而知,所以也不好一棒子打死。
不过这次港译的内容梗概,则是大大超越了电影标题上的差距(港译标题《09德国十三章》,倒是相去不远),而且可以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它的风格特点。闲话少叙,开列如下:
招苏珊桑塔格和《赤色风暴》女恐怖分子的魂;通街都是塔利班,穷小子必然是小偷。这边拆旧楼是忘记「德国童年」,那边放弃歌德字体,编辑要死。《黑金杀机》汤泰华扯头缆,13导演响应,有《快乐的谎言》的胡夫根贝嘉、《玩谢希特拉》的丹尼李维、去年焦点导演《收视大骑劫》的汉斯云格拿,和《天堂边缘》的法堤艾金等,剧情片外也有论文和抒情诗纪录片另类观察。精彩对白摘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恐怖分子/德国已没有人挨饿/德国需要一记脑震荡/德国已矣,他们相信不已。角度纵横劲抽有深度有态度,绝非只有浪漫温馨,模仿《我爱巴黎》。
(PS:原文繁体,为保持全文一致,已转换为简体)
香港虽曾由英国管辖,但看这译文的风格,却活脱脱是法国的墨水里浸出来的。无视原辞,仅留大意,自行组织,极尽煽情之能事;最后还拉上《巴黎,我爱你》垫背,真是神来之笔。港式译文的精髓和神韵,全数在这里展露无遗了!
可怜的德国人,他们一定不知道香港的译者对他们的内容梗概做了什么……不过想象一下,如果把《德国09》和《巴黎,我爱你》对调一下,让港译者用这种笔法撰写《巴黎,我爱你》的内容梗概,最后再拉上《德国09》作垫背,我想法国人一定是高兴得赞不绝口的……
为了看这场电影,提前好久就买了票,怕没有座位。结果到时候到场一看,外面等待入场的人稀稀拉拉,而门口还摆着桌子卖着剩下的票。开场十分钟还有手电筒的光射到座位上来,指引着摸进来的顾客。虽然诺大的放映厅只坐了大概半数观众,但每当好笑或者不十分好笑的情节出现,哄笑还是压过了台词的音量。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阅读英文字幕上,这才有了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 "恰好赶上德国电影节,翻了翻节目表,果然还是要这样的集体作品比较吸引我。倒不是喜欢看短片集;而是我于德国电影实在了解不多。预定要看的列表上虽然也有不少,比如《劳拉快跑》、《再见列宁》之类,但由于其实基本上还是没看过,所以对于不了解的作品还是很难提起兴趣,尤其是题材具体的。连《拉贝日记》也不行。但是对于门外汉来说,《德国09》这种将德国新锐导演们集合起来拍出短片来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无疑相当于开胃餐,让人可以管窥现在最活跃的德国导演们的风格和选题,实在是启蒙的好材料。到场一观,果然满意,基本上符合我的预期,没有失望,虽然也没什么惊喜。
所以促使我来喋喋不休的并不是影片本身。我的感叹来自于影片的内容梗概。电影节由歌德学院举办,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英文版的梗概,连德文版网页上也是如此。引用如下:
Over sixty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ty years after the student revolts of 1968, thirty years after the “German Autumn” of 1977, twenty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and, in the midst of the social upheaval caused by the reforms of “Agenda 2010” as the country moves into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a group of German film directors have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a panoramic impression – each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limate in today’s Federal Republic. Each of the directors involved in this episodic film has created their personal cinematic take on present-day Germany.
不必看着英语头大,早已有内地网站上挂出中文译本了: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年前,德国经历了学生动乱;30年前的德国有过动荡不安、社会骚乱;20年前,存在了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得以统一;如今,德国正大步走在政府2003年初提出的“Agenda 2010”的改革议程途中。就在全球化大力推进,德国快速发展之时,一帮出色的德国导演携手打造出一部关于德国全貌的电影,每一位导演都从自己个人独特的角度出发,诉说出自己对于现今德联邦社会政治的观点与看法。
(PS:怪了,明明记得有更好的译本的,比如还加入了对《德国之秋》的说明。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直译本。
我所感叹的是香港方面的中译本。香港的翻译,在内地人看来一向有些怪腔怪气的,所谓“揍是不让好好说话”(赵丽蓉)是也。如果说人名的不同,还有普通话与粤语读音差异的客观事实,那么电影名字的不同,则实在体现出趣味上甚大的差距。这差距,在我看来是高下立判的;不过我不是本地人,他们到底怎么看还不得而知,所以也不好一棒子打死。
不过这次港译的内容梗概,则是大大超越了电影标题上的差距(港译标题《09德国十三章》,倒是相去不远),而且可以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它的风格特点。闲话少叙,开列如下:
招苏珊桑塔格和《赤色风暴》女恐怖分子的魂;通街都是塔利班,穷小子必然是小偷。这边拆旧楼是忘记「德国童年」,那边放弃歌德字体,编辑要死。《黑金杀机》汤泰华扯头缆,13导演响应,有《快乐的谎言》的胡夫根贝嘉、《玩谢希特拉》的丹尼李维、去年焦点导演《收视大骑劫》的汉斯云格拿,和《天堂边缘》的法堤艾金等,剧情片外也有论文和抒情诗纪录片另类观察。精彩对白摘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恐怖分子/德国已没有人挨饿/德国需要一记脑震荡/德国已矣,他们相信不已。角度纵横劲抽有深度有态度,绝非只有浪漫温馨,模仿《我爱巴黎》。
(PS:原文繁体,为保持全文一致,已转换为简体)
香港虽曾由英国管辖,但看这译文的风格,却活脱脱是法国的墨水里浸出来的。无视原辞,仅留大意,自行组织,极尽煽情之能事;最后还拉上《巴黎,我爱你》垫背,真是神来之笔。港式译文的精髓和神韵,全数在这里展露无遗了!
可怜的德国人,他们一定不知道香港的译者对他们的内容梗概做了什么……不过想象一下,如果把《德国09》和《巴黎,我爱你》对调一下,让港译者用这种笔法撰写《巴黎,我爱你》的内容梗概,最后再拉上《德国09》作垫背,我想法国人一定是高兴得赞不绝口的……
为了看这场电影,提前好久就买了票,怕没有座位。结果到时候到场一看,外面等待入场的人稀稀拉拉,而门口还摆着桌子卖着剩下的票。开场十分钟还有手电筒的光射到座位上来,指引着摸进来的顾客。虽然诺大的放映厅只坐了大概半数观众,但每当好笑或者不十分好笑的情节出现,哄笑还是压过了台词的音量。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阅读英文字幕上,这才有了点身临其境的感觉。"<>"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窃听者影评

恰好赶上德国电影节,翻了翻节目表,果然还是要这样的集体作品比较吸引我。倒不是喜欢看短片集;而是我于德国电影实在了解不多。预定要看的列表上虽然也有不少,比如《劳拉快跑》、《再见列宁》之类,但由于其实基本上还是没看过,所以对于不了解的作品还是很难提起兴趣,尤其是题材具体的。连《拉贝日记》也不行。但是对于门外汉来说,《德国09》这种将德国新锐导演们集合起来拍出短片来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无疑相当于开胃餐,让人可以管窥现在最活跃的德国导演们的风格和选题,实在是启蒙的好材料。到场一观,果然满意,基本上符合我的预期,没有失望,虽然也没什么惊喜。
所以促使我来喋喋不休的并不是影片本身。我的感叹来自于影片的内容梗概。电影节由歌德学院举办,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英文版的梗概,连德文版网页上也是如此。引用如下:
Over sixty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ty years after the student revolts of 1968, thirty years after the “German Autumn” of 1977, twenty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and, in the midst of the social upheaval caused by the reforms of “Agenda 2010” as the country moves into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a group of German film directors have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a panoramic impression – each from their own individual point of view –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limate in today’s Federal Republic. Each of the directors involved in this episodic film has created their personal cinematic take on present-day Germany.
不必看着英语头大,早已有内地网站上挂出中文译本了: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年前,德国经历了学生动乱;30年前的德国有过动荡不安、社会骚乱;20年前,存在了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得以统一;如今,德国正大步走在政府2003年初提出的“Agenda 2010”的改革议程途中。就在全球化大力推进,德国快速发展之时,一帮出色的德国导演携手打造出一部关于德国全貌的电影,每一位导演都从自己个人独特的角度出发,诉说出自己对于现今德联邦社会政治的观点与看法。
(PS:怪了,明明记得有更好的译本的,比如还加入了对《德国之秋》的说明。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直译本。
我所感叹的是香港方面的中译本。香港的翻译,在内地人看来一向有些怪腔怪气的,所谓“揍是不让好好说话”(赵丽蓉)是也。如果说人名的不同,还有普通话与粤语读音差异的客观事实,那么电影名字的不同,则实在体现出趣味上甚大的差距。这差距,在我看来是高下立判的;不过我不是本地人,他们到底怎么看还不得而知,所以也不好一棒子打死。
不过这次港译的内容梗概,则是大大超越了电影标题上的差距(港译标题《09德国十三章》,倒是相去不远),而且可以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它的风格特点。闲话少叙,开列如下:
招苏珊桑塔格和《赤色风暴》女恐怖分子的魂;通街都是塔利班,穷小子必然是小偷。这边拆旧楼是忘记「德国童年」,那边放弃歌德字体,编辑要死。《黑金杀机》汤泰华扯头缆,13导演响应,有《快乐的谎言》的胡夫根贝嘉、《玩谢希特拉》的丹尼李维、去年焦点导演《收视大骑劫》的汉斯云格拿,和《天堂边缘》的法堤艾金等,剧情片外也有论文和抒情诗纪录片另类观察。精彩对白摘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恐怖分子/德国已没有人挨饿/德国需要一记脑震荡/德国已矣,他们相信不已。角度纵横劲抽有深度有态度,绝非只有浪漫温馨,模仿《我爱巴黎》。
(PS:原文繁体,为保持全文一致,已转换为简体)
香港虽曾由英国管辖,但看这译文的风格,却活脱脱是法国的墨水里浸出来的。无视原辞,仅留大意,自行组织,极尽煽情之能事;最后还拉上《巴黎,我爱你》垫背,真是神来之笔。港式译文的精髓和神韵,全数在这里展露无遗了!
可怜的德国人,他们一定不知道香港的译者对他们的内容梗概做了什么……不过想象一下,如果把《德国09》和《巴黎,我爱你》对调一下,让港译者用这种笔法撰写《巴黎,我爱你》的内容梗概,最后再拉上《德国09》作垫背,我想法国人一定是高兴得赞不绝口的……
为了看这场电影,提前好久就买了票,怕没有座位。结果到时候到场一看,外面等待入场的人稀稀拉拉,而门口还摆着桌子卖着剩下的票。开场十分钟还有手电筒的光射到座位上来,指引着摸进来的顾客。虽然诺大的放映厅只坐了大概半数观众,但每当好笑或者不十分好笑的情节出现,哄笑还是压过了台词的音量。我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阅读英文字幕上,这才有了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end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