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青梅竹马

  •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正片

    年份:1985 类型:剧情片

    主演:侯孝贤,蔡琴,柯一正,吴念真

    导演:杨德昌

    地区:台湾

    语言:闽南语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少年棒球队国手出身的布店老板阿隆(侯孝贤饰),他和阿贞是青梅竹马。阿贞(蔡琴饰)是某企业的高级助理员工,她总是期想着能够尽快结婚移民美国,改变目前的生活处境,向往着美好未来。阿隆乐于帮助别人,像开出租车的少棒朋友阿钦(吴念真饰)等等。他有着浓郁的怀旧情结,常去棒球场边观看。  面对周围激烈变化的社会,阿隆和阿贞交往的是不同人群,彼此不可避免地渐有远离,感情出现了裂缝。后来,阿隆被爱慕阿贞的一个年轻人刺伤,独自坐在路边等待。逐渐昏迷中,他仿佛重新看见了参加少棒比赛的记忆画面。文艺青年不单只是矫情的伤春悲秋,敏感的性格体征只是文青的惯常表达。苦逼的中度或者重症文青还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各种书籍的浏览、音乐的听取和电影的观赏。钟情于畅销书、流行乐以及浪漫爱情片,这些所谓“文青”,顶多算是在文艺圈的外围游走,而始终未能跨越这个叫做圈子的藩篱。或者刚做好跨越的准备便摆出如国内某著名跨栏运动员般的痛苦状。因为随着文艺病症的逐步加深,文青们开始认识到读懂文学、读懂艺术的艰难——文学、艺术正是文青这一装逼群体声名的最初来源。
文学艺术并不仅仅只是言情武侠般的可以得到适当容忍的消遣,真实的文学艺术(以下简称文艺)始终保持着对这个社会的观察与疏离。对这个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会让文艺保持头脑清醒,而不至于在大时代的繁华与喧嚣中迷失方向。疏离所带来的时代隔离,一方面赋予文艺适可而止的客观性,但是另一方面侵蚀着文艺创作者或者接受者的理想田野。文艺创作者因为保持对时代的疏离而了解到这个时代的种种腐烂气息。植根于群体暗处的腐烂在大时代的喧嚣中湮灭,却被文艺创造者敏锐的觉察。文艺创造者一方面批判着这个时代的病态表征,另一方面似乎又摆脱不了生活于这个时代所不可避免的盲目乐观。这便是吊诡之处,尽管文艺创作者因为疏离于都市这一大时代的主要意向,但其于艺术创作之外却无时无刻不存活于都市中,并且不知不觉中被编织入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于是,两种身份:时代的疏离者/时代的参与者,便造成了文艺创作者现实身份上的分裂,这不可避免地拉扯到文艺创作者的艺术直觉。由此,艺术创作便也呈现出与现实身份一般的分离碎片。
杨德昌始终是这个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因为他尽可能的保持着对这个时代的适当疏离。我们都生活在大时代,时代是个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主动选择做个局外人。而杨德昌便是。
《青梅竹马》中的杨德昌仍然对爱情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尽管曾经是青梅竹马,但是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爱情的最终结局。无法通过解剖爱情的内在结构来探讨爱情的生老病死,但是激烈变化的时局却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镜像。爱情之所以会遭受种种非议,来自于嫉妒、金钱以致冷淡的社群关系甚至爱情本身等等一系列大时代的基本意向。婚姻在此既成为挽救爱情的最后稻草,也成为爱情死亡的宣判者。因为上述所及的大时代意向并不因为一对新生夫妻的诞生而丧失自己的力量,甚至变本加厉摧残着婚姻的根基。
所以当蔡琴问侯孝贤,“阿隆,我们结婚好不好?”时,侯孝贤才会回答,“结婚不是万灵丹,你知道的”。即算移民到美国结婚也不靠谱,因为“不要想美国了,美国也不是万灵丹,跟结婚一样。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作为杨德昌,爱情显然并不是其关注的唯一以及最终的意向。透过爱情,这一人类始终饱含希望的追求,杨德昌却在此安排了如此绝望的宿命论论断。究其终由,至少杨德昌认为,激烈变动不可捉摸的现实造成了爱情乃至世间事务的错综复杂。
杨德昌电影,不是小清新的浪漫线索,而是始终体现着关切现实的文艺腔调。前述文艺创作者因为身份的焦虑而产生的艺术分割,同样体现于杨德昌的导筒中。杨德昌一方面摆出如上绝望的宿命论证,但是另一方面又用开放式的结局挑战着观者的思维神经。鲜血累累的侯孝贤被救护车带走时,蔡琴正站在耸立的高楼俯瞰这个都市的车水马龙,生命的继续无人知晓,只是蔡琴依旧思索着有关恋爱和结婚的反复命题。
这些没有参考答案的命题,既是导演杨德昌思索未及的存疑,也造成了观者或称文艺接受者情绪上的分裂。有些选择接受悲观的宿命论,有些则保持审慎的乐观。一切都有待于文艺创作者和文艺接受者的主观判断,因为艺术触动内心的那一刹那,从来没有严肃刻板的文字说明,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人是一种叫做感情的动物。

青梅竹马影评

文艺青年不单只是矫情的伤春悲秋,敏感的性格体征只是文青的惯常表达。苦逼的中度或者重症文青还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各种书籍的浏览、音乐的听取和电影的观赏。钟情于畅销书、流行乐以及浪漫爱情片,这些所谓“文青”,顶多算是在文艺圈的外围游走,而始终未能跨越这个叫做圈子的藩篱。或者刚做好跨越的准备便摆出如国内某著名跨栏运动员般的痛苦状。因为随着文艺病症的逐步加深,文青们开始认识到读懂文学、读懂艺术的艰难——文学、艺术正是文青这一装逼群体声名的最初来源。
文学艺术并不仅仅只是言情武侠般的可以得到适当容忍的消遣,真实的文学艺术(以下简称文艺)始终保持着对这个社会的观察与疏离。对这个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会让文艺保持头脑清醒,而不至于在大时代的繁华与喧嚣中迷失方向。疏离所带来的时代隔离,一方面赋予文艺适可而止的客观性,但是另一方面侵蚀着文艺创作者或者接受者的理想田野。文艺创作者因为保持对时代的疏离而了解到这个时代的种种腐烂气息。植根于群体暗处的腐烂在大时代的喧嚣中湮灭,却被文艺创造者敏锐的觉察。文艺创造者一方面批判着这个时代的病态表征,另一方面似乎又摆脱不了生活于这个时代所不可避免的盲目乐观。这便是吊诡之处,尽管文艺创作者因为疏离于都市这一大时代的主要意向,但其于艺术创作之外却无时无刻不存活于都市中,并且不知不觉中被编织入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于是,两种身份:时代的疏离者/时代的参与者,便造成了文艺创作者现实身份上的分裂,这不可避免地拉扯到文艺创作者的艺术直觉。由此,艺术创作便也呈现出与现实身份一般的分离碎片。
杨德昌始终是这个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因为他尽可能的保持着对这个时代的适当疏离。我们都生活在大时代,时代是个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主动选择做个局外人。而杨德昌便是。
《青梅竹马》中的杨德昌仍然对爱情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尽管曾经是青梅竹马,但是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爱情的最终结局。无法通过解剖爱情的内在结构来探讨爱情的生老病死,但是激烈变化的时局却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镜像。爱情之所以会遭受种种非议,来自于嫉妒、金钱以致冷淡的社群关系甚至爱情本身等等一系列大时代的基本意向。婚姻在此既成为挽救爱情的最后稻草,也成为爱情死亡的宣判者。因为上述所及的大时代意向并不因为一对新生夫妻的诞生而丧失自己的力量,甚至变本加厉摧残着婚姻的根基。
所以当蔡琴问侯孝贤,“阿隆,我们结婚好不好?”时,侯孝贤才会回答,“结婚不是万灵丹,你知道的”。即算移民到美国结婚也不靠谱,因为“不要想美国了,美国也不是万灵丹,跟结婚一样。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作为杨德昌,爱情显然并不是其关注的唯一以及最终的意向。透过爱情,这一人类始终饱含希望的追求,杨德昌却在此安排了如此绝望的宿命论论断。究其终由,至少杨德昌认为,激烈变动不可捉摸的现实造成了爱情乃至世间事务的错综复杂。
杨德昌电影,不是小清新的浪漫线索,而是始终体现着关切现实的文艺腔调。前述文艺创作者因为身份的焦虑而产生的艺术分割,同样体现于杨德昌的导筒中。杨德昌一方面摆出如上绝望的宿命论证,但是另一方面又用开放式的结局挑战着观者的思维神经。鲜血累累的侯孝贤被救护车带走时,蔡琴正站在耸立的高楼俯瞰这个都市的车水马龙,生命的继续无人知晓,只是蔡琴依旧思索着有关恋爱和结婚的反复命题。
这些没有参考答案的命题,既是导演杨德昌思索未及的存疑,也造成了观者或称文艺接受者情绪上的分裂。有些选择接受悲观的宿命论,有些则保持审慎的乐观。一切都有待于文艺创作者和文艺接受者的主观判断,因为艺术触动内心的那一刹那,从来没有严肃刻板的文字说明,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人是一种叫做感情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