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漫 »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修复版

  •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修复版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修复版

    年份:2017 类型:动漫 剧情,动画,传记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

    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剧情介绍:影片用一封无法送达的信,将梵高生前最后六周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人物之间的秘密联系起来,将观众带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伴随梵高。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世。影片利用梵高画作中的人物原型还原了梵高的艺术生活,让观众享受到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它极其细致,一步一步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

本来没觉得自己要写影评,但是当我在香港看了提前场后发现已有置顶的几篇影评打着科普贴的旗号但是错误百出后,突然很想写一写自己的“梵高情结”,或者说自己的“星空情结”。【标注,现在那几篇已经被更好的科普贴取代了;anyway,我既不是来叙述梵高生平的,也不是来介绍梵高的画的。。。我只是讲一些自己眼中的“梵高与星空”】 -----------------Part 1) 一个伪梵高迷【此节与电影无关,可跳过】------------------- 我是梵高迷吗?说实话,我不是。不过我是《星空》迷。《星空》或者翻译成《星夜》是我最喜欢的画,没有之一(我喜欢用《星空》这个名字,不过更多人用的是《星夜》)。我有一系列关于星空的周边,我的人生理想是去纽约现代博物馆去看一下星空的实体(对不起,我还没看过,可能我是个伪迷)。。。。不过梵高不是我最喜欢的画家。 我是喜欢印象派的,我记得曾经有个朋友说过,不懂艺术的就喜欢说自己喜欢印象派,好吧,我是不懂艺术的,我不惮承认这点。印象派的画家里,最喜欢莫奈,可是要问我最喜欢他的哪一幅,我却说不出,我就是喜欢莫奈近视眼视角下的色彩和朦胧。然而梵高,我却可以细数出好几幅喜欢的作品,除了《星夜》,同类型的《罗纳河的星夜》(1888),《向日葵》中1890年的十二朵向日葵,《鸢尾花》(1890)、《盛开的杏花》(1890)。。。我几乎喜欢他所有颜色鲜明又不失细节的作品。想来自己也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门口排了整整一上午的队才挤进去,然后出来抱了一堆周边纪念品出来;而当年在英国各大大小小美术馆里驻足最久的也是梵高的画。。。。所以这么说起来,对于梵高作品的喜爱是鲜明的,这也是因为我可以读出梵高作品里的情绪,站在他的作品前,我会感觉到画家的心情。所以梵高的传记我读过三本,虽然也就薄薄三本而已,不过我还真没怎么读过其他画家的传记(回想了一下,一本特纳,一本毕加索而已)。。。哎,这么说来,我还是个文盲级爱好者。。。。 关于梵高的生平,此处附上另一个写的极好的科普贴:《梵高电影宇宙指南 —— “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Part 2) 电影中的星空------------------- 电影以《星夜》为画面开始,以《罗纳河的星夜》为结尾。电影里也提到,梵高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晚期作品里明亮的星星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追求。早年他是那么的相信上帝,他真心去做一个传教者,在工人与农民之中传教,但是却看见了生活的残忍,生活的打击让他怀疑上帝(电影里那个女管家也说了梵高渎神),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在追求神圣。 其实很多人都会用星空来致敬梵高,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Starry Starry Night”,其实这首歌叫《Vincent》,收录在 Don McLean 1971年的专辑《American Pie》里,不过由于被很多人翻唱过后,大家更记得歌词,而不是原名。果不其然,这首歌成为了电影的结尾曲。 回到电影,电影的主题,用我的话来说,其实是“梵高的星空”。

Starry Night (1890)罗纳河的星夜(1888)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画于1888年9月,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我非常有幸地看过实物:) -----------------Part 3) 梵高的死-------------------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梵高写给弟弟的信 现实中的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后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自己最近越来越喜欢画柏树(比如星空里的那团黑色火焰),梵高笔下的柏树就像生命之火一样直指天空,这是他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

梵高笔下的柏树 (1889 )梵高笔下的柏树(1890)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 如此向往美好的梵高为什么会自杀?也许有人要这么问,这也是电影的故事线, 以至于电影硬生生把故事做成了悬疑电影,一直在拼凑不同版本的线索推断梵高的死因(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我看过的三个不同版本的传记里面都没有涉及到梵高与自己的心理医生之间的瓜葛,更没有提到心理医生的女儿与梵高的恋情)。。。。。 但是对于我来说,至少在读传记的时候,梵高的死是非常顺其自然的。如此孤独的艺术家,在艺术中找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找到了让自己的精神解脱的方式——死亡。当然,如果非要用自己的专业来解读,我会说梵高具有典型的双相抑郁(又叫躁郁症,时而狂躁时而抑郁)以及一定程度的自闭症。传记里会说梵高母亲的家族里是有神经病(癫痫)史的,因而梵高也会癫痫发作。。。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梵高的母系家族有精神病历史,毕竟当时的心理学还没有萌芽,心理疾病总是被归为某些生理上的疾病。。从他母亲一直深陷于自己第一个孩子早夭的阴影中而影响了自己去关爱梵高来看,她的精神多少是存在问题的。。。。而梵高的悲剧可能是从出生就注定了:梵高的生日与第一个孩子的周年忌日是同一天,因而梵高继承了第一个孩子的名字“文森特(Vincent)”,成为了第一个Vincent的替代品。。。就是这样“被”成为了别人的影子的梵高,不断想要获得认可,不被母亲接受甚至无视,又不断的进行自我否认。完全构成了弗洛伊德式诊断中的“童年的阴影”。。。 但是抛开心理学那些理论,我常常在想,死亡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虽然死亡一定会带来亲人的痛苦,但是有一些人来说,死亡意味着肉体的超越,特别是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所以我尊重每一个自杀的人,一定有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让他们跨过了对疼痛的恐惧。。。。。这个想法,我曾经在一个心理学专家200多人的公开课上分享过,结果被专家狠批了一顿,他觉得这种想法很“危险”,我却在下面暗自好笑——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可能不需要别人理解。 -----------------Part 4) 注定孤独------------------- 电影里的主角,那个黄衣服的年轻人,是邮递员Joseph Roulin的儿子 Armand Roulin(抱歉我要用英文名,因为我看的是港版,实在不想引用港版奇奇怪怪的翻译)。

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 1889Portrait of Armand Roulin 1888

独居的梵高,除了画画,另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就是写信,尤其是写信给自己的弟弟,提奥("Theo",Theodorus van Gogh),弟弟不单一直是梵高的精神后盾,也一直是(也几乎是唯一的)经济后盾。 由于梵高经常写信的缘故,邮递员Joseph成为梵高生命最后几年唯一的朋友。 就那么一些人,一些物,他反复地画,反复模仿自己的画……这就成了在法国南部小镇上阿尔勒生活的全部。这里与充满诱惑的巴黎不同,梵高在巴黎期间虽然认识了很多名画家,可是他在一味模仿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而在阿尔勒,他终于认可了自己的风格,不断涌现灵感,后世高价的拍卖品大部分也都是在这期间集中诞生的。 梵高非常喜欢这个小镇,他曾多次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自己的黄色房间居住。自己偶像兼好友高更也曾来访住过一段时间,不过终因为两个人对艺术的分歧,以及梵高资金来源问题的争论,在梵高割下耳朵后,两人的友谊彻底结束了。

The Yellow House 1888The Bedroom (1888) 此图为第一版Cafe Terrace at Night 1890咖啡馆的室内

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1888 艺术家必须孤独,就像科学家追求真的时候不允许社会舆论的插足一样,艺术家追求的的美也不需要迎合他人的审美。梵高的孤独成就了他的作品。他的灵魂在作品中永存,看画的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独与他的不孤独。。。所以凝视他的画的时候,会哭泣,因为你看见了他的灵魂和自己的灵魂。 凝视着他的画的你知道,你也不孤独。这也是我自己常常安慰自己的话。随着读书越来越多,也发现了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社交,自然也丧失了社交的技巧。。。但是如果我真的想成为科学家的话,我必须习惯并喜欢这种孤独。。。to be alone, but not lonly..... -----------------!福利時間!------------------- 最后,很多预告片说这个电影是裸眼3D, Excuse Me?!这个宣传是说梵高的画都是裸眼3D吗? 在此奉上我收藏的 移轴后的梵高的画,来看看什么才是裸眼3D!

Starry Night (1890)Bridge at Arles Vincent (1888)有马车和火车的风景

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 1890

The Red Vineyard1888Sunset Wheat Fields Near ArlesHarvest at La Crau 1888 Peasant woman binding sheaves

捆扎稻草的农妇(仿米勒)1889

Entrance to the Public ParkOlive Trees With The AlpillesIrises (1889)Pink Peach Tree in Blossom1888Enclosed field with rising sunField with Poppies (1889)The Sower (1988)Branches of BlossomingAlmond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以上这些图几乎都是梵高在阿勒尔(Arles)期间(1888-1890)的作品,有一些也在電影里出現了,没写名字的是我不造名字~~~~(>_<)~~~~(伪梵高迷再现)。 此外,额外附上一个大彩蛋-->360度全景图 (这个图不是我做的,木有源文件,楼下各位留言的亲,收藏网页就好了٩(•̤̀ᵕ•̤́๑))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修复版影评

本来没觉得自己要写影评,但是当我在香港看了提前场后发现已有置顶的几篇影评打着科普贴的旗号但是错误百出后,突然很想写一写自己的“梵高情结”,或者说自己的“星空情结”。【标注,现在那几篇已经被更好的科普贴取代了;anyway,我既不是来叙述梵高生平的,也不是来介绍梵高的画的。。。我只是讲一些自己眼中的“梵高与星空”】 -----------------Part 1) 一个伪梵高迷【此节与电影无关,可跳过】------------------- 我是梵高迷吗?说实话,我不是。不过我是《星空》迷。《星空》或者翻译成《星夜》是我最喜欢的画,没有之一(我喜欢用《星空》这个名字,不过更多人用的是《星夜》)。我有一系列关于星空的周边,我的人生理想是去纽约现代博物馆去看一下星空的实体(对不起,我还没看过,可能我是个伪迷)。。。。不过梵高不是我最喜欢的画家。 我是喜欢印象派的,我记得曾经有个朋友说过,不懂艺术的就喜欢说自己喜欢印象派,好吧,我是不懂艺术的,我不惮承认这点。印象派的画家里,最喜欢莫奈,可是要问我最喜欢他的哪一幅,我却说不出,我就是喜欢莫奈近视眼视角下的色彩和朦胧。然而梵高,我却可以细数出好几幅喜欢的作品,除了《星夜》,同类型的《罗纳河的星夜》(1888),《向日葵》中1890年的十二朵向日葵,《鸢尾花》(1890)、《盛开的杏花》(1890)。。。我几乎喜欢他所有颜色鲜明又不失细节的作品。想来自己也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门口排了整整一上午的队才挤进去,然后出来抱了一堆周边纪念品出来;而当年在英国各大大小小美术馆里驻足最久的也是梵高的画。。。。所以这么说起来,对于梵高作品的喜爱是鲜明的,这也是因为我可以读出梵高作品里的情绪,站在他的作品前,我会感觉到画家的心情。所以梵高的传记我读过三本,虽然也就薄薄三本而已,不过我还真没怎么读过其他画家的传记(回想了一下,一本特纳,一本毕加索而已)。。。哎,这么说来,我还是个文盲级爱好者。。。。 关于梵高的生平,此处附上另一个写的极好的科普贴:《梵高电影宇宙指南 —— “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Part 2) 电影中的星空------------------- 电影以《星夜》为画面开始,以《罗纳河的星夜》为结尾。电影里也提到,梵高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晚期作品里明亮的星星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追求。早年他是那么的相信上帝,他真心去做一个传教者,在工人与农民之中传教,但是却看见了生活的残忍,生活的打击让他怀疑上帝(电影里那个女管家也说了梵高渎神),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在追求神圣。 其实很多人都会用星空来致敬梵高,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Starry Starry Night”,其实这首歌叫《Vincent》,收录在 Don McLean 1971年的专辑《American Pie》里,不过由于被很多人翻唱过后,大家更记得歌词,而不是原名。果不其然,这首歌成为了电影的结尾曲。 回到电影,电影的主题,用我的话来说,其实是“梵高的星空”。

Starry Night (1890)罗纳河的星夜(1888)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画于1888年9月,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我非常有幸地看过实物:) -----------------Part 3) 梵高的死-------------------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梵高写给弟弟的信 现实中的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后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自己最近越来越喜欢画柏树(比如星空里的那团黑色火焰),梵高笔下的柏树就像生命之火一样直指天空,这是他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

梵高笔下的柏树 (1889 )梵高笔下的柏树(1890)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 如此向往美好的梵高为什么会自杀?也许有人要这么问,这也是电影的故事线, 以至于电影硬生生把故事做成了悬疑电影,一直在拼凑不同版本的线索推断梵高的死因(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我看过的三个不同版本的传记里面都没有涉及到梵高与自己的心理医生之间的瓜葛,更没有提到心理医生的女儿与梵高的恋情)。。。。。 但是对于我来说,至少在读传记的时候,梵高的死是非常顺其自然的。如此孤独的艺术家,在艺术中找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找到了让自己的精神解脱的方式——死亡。当然,如果非要用自己的专业来解读,我会说梵高具有典型的双相抑郁(又叫躁郁症,时而狂躁时而抑郁)以及一定程度的自闭症。传记里会说梵高母亲的家族里是有神经病(癫痫)史的,因而梵高也会癫痫发作。。。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梵高的母系家族有精神病历史,毕竟当时的心理学还没有萌芽,心理疾病总是被归为某些生理上的疾病。。从他母亲一直深陷于自己第一个孩子早夭的阴影中而影响了自己去关爱梵高来看,她的精神多少是存在问题的。。。。而梵高的悲剧可能是从出生就注定了:梵高的生日与第一个孩子的周年忌日是同一天,因而梵高继承了第一个孩子的名字“文森特(Vincent)”,成为了第一个Vincent的替代品。。。就是这样“被”成为了别人的影子的梵高,不断想要获得认可,不被母亲接受甚至无视,又不断的进行自我否认。完全构成了弗洛伊德式诊断中的“童年的阴影”。。。 但是抛开心理学那些理论,我常常在想,死亡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虽然死亡一定会带来亲人的痛苦,但是有一些人来说,死亡意味着肉体的超越,特别是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所以我尊重每一个自杀的人,一定有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让他们跨过了对疼痛的恐惧。。。。。这个想法,我曾经在一个心理学专家200多人的公开课上分享过,结果被专家狠批了一顿,他觉得这种想法很“危险”,我却在下面暗自好笑——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可能不需要别人理解。 -----------------Part 4) 注定孤独------------------- 电影里的主角,那个黄衣服的年轻人,是邮递员Joseph Roulin的儿子 Armand Roulin(抱歉我要用英文名,因为我看的是港版,实在不想引用港版奇奇怪怪的翻译)。

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 1889Portrait of Armand Roulin 1888

独居的梵高,除了画画,另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就是写信,尤其是写信给自己的弟弟,提奥("Theo",Theodorus van Gogh),弟弟不单一直是梵高的精神后盾,也一直是(也几乎是唯一的)经济后盾。 由于梵高经常写信的缘故,邮递员Joseph成为梵高生命最后几年唯一的朋友。 就那么一些人,一些物,他反复地画,反复模仿自己的画……这就成了在法国南部小镇上阿尔勒生活的全部。这里与充满诱惑的巴黎不同,梵高在巴黎期间虽然认识了很多名画家,可是他在一味模仿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而在阿尔勒,他终于认可了自己的风格,不断涌现灵感,后世高价的拍卖品大部分也都是在这期间集中诞生的。 梵高非常喜欢这个小镇,他曾多次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自己的黄色房间居住。自己偶像兼好友高更也曾来访住过一段时间,不过终因为两个人对艺术的分歧,以及梵高资金来源问题的争论,在梵高割下耳朵后,两人的友谊彻底结束了。

The Yellow House 1888The Bedroom (1888) 此图为第一版Cafe Terrace at Night 1890咖啡馆的室内

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1888 艺术家必须孤独,就像科学家追求真的时候不允许社会舆论的插足一样,艺术家追求的的美也不需要迎合他人的审美。梵高的孤独成就了他的作品。他的灵魂在作品中永存,看画的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独与他的不孤独。。。所以凝视他的画的时候,会哭泣,因为你看见了他的灵魂和自己的灵魂。 凝视着他的画的你知道,你也不孤独。这也是我自己常常安慰自己的话。随着读书越来越多,也发现了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社交,自然也丧失了社交的技巧。。。但是如果我真的想成为科学家的话,我必须习惯并喜欢这种孤独。。。to be alone, but not lonly..... -----------------!福利時間!------------------- 最后,很多预告片说这个电影是裸眼3D, Excuse Me?!这个宣传是说梵高的画都是裸眼3D吗? 在此奉上我收藏的 移轴后的梵高的画,来看看什么才是裸眼3D!

Starry Night (1890)Bridge at Arles Vincent (1888)有马车和火车的风景

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 1890

The Red Vineyard1888Sunset Wheat Fields Near ArlesHarvest at La Crau 1888 Peasant woman binding sheaves

捆扎稻草的农妇(仿米勒)1889

Entrance to the Public ParkOlive Trees With The AlpillesIrises (1889)Pink Peach Tree in Blossom1888Enclosed field with rising sunField with Poppies (1889)The Sower (1988)Branches of BlossomingAlmond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以上这些图几乎都是梵高在阿勒尔(Arles)期间(1888-1890)的作品,有一些也在電影里出現了,没写名字的是我不造名字~~~~(>_<)~~~~(伪梵高迷再现)。 此外,额外附上一个大彩蛋-->360度全景图 (这个图不是我做的,木有源文件,楼下各位留言的亲,收藏网页就好了٩(•̤̀ᵕ•̤́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