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美国剧 » 战争与和平

  •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第6集完结

    年份:1956 类型:美国剧

    主演: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梅尔·费勒,维托里奥·加斯曼

    导演:金·维多

    地区:意大利

    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少年轻浮,爱读法国小说,罗曼·罗兰、莫泊桑、乔治桑、福楼拜、左拉等作家的作品,浪漫唯美多情趣。俄国小说因人物名字冗长致使阅读心生一丝厌烦,但托尔斯泰翁的巨著还是不得不读,为的是那丁点文学的虚荣,不落人伍。老托翁的《战争与和平》文字浩瀚如海,思想庄重似山。爬山或渡海,我皆视为畏途。不得不面对时,就如同老鼠搏大象,虽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不得要领,懵懵懂懂,留下的印象鸡零狗碎,之后又未曾重读;好在,有1968年苏联版的同名电影给补上一课,收回满满漏网的记忆。

2018的烟雾弹带走所有爆炸性新闻,留下黑天鹅与灰犀牛的阴影。2019开年,新造电影食堂以《战争与平和》开篇,很是提神醒脑。是的,无论任何时候,人们只关心美食、健康、娱乐、科技进步、及对时政发发议论,打听明星八卦及各种小道消息,就像莫斯科的贵族沙龙,盛大的宴会和舞会洋溢情意绵绵与欢声笑语,只要敌军的炮弹还没殃及她的处所。而电影展开的美好生活却险象丛生,个人命运,包括死亡,都身不由己,这才是生活的全部。

据说为了匹配托翁的这部巨著,忠实于原著精神,这部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共耗资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巨制。在当时没有电脑特技的情况下,将数十万人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俄罗斯幅员辽阔的土地、草原、河流、森林……等自然风光,一一还原,展现得既波澜壮阔又从容不迫,令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而不像现在的3D大片,在眼睛之上再搭上眼镜,整个绑架你的视觉,除了画面效果,毫无余味。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前者的眼睛(镜头)可以直通心灵;而后者除了映射景观,神马内涵也没有。而前者就像娜塔莎的眼睛,纯净而神秘,当你跟她定睛对视时,能听到百灵鸟的歌声,看到月光荡漾的湖水,以及闪烁的希冀和渴望。

这部史诗的伟大,在于托翁既具备诗人的天才,又是道德-思想的立法者,更是个活生生的人。即使是残酷的战争场面,或人物命运的陡变,他诉于旁白的话语,仍能令人折服于他对历史及人生命运深刻而深情的注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翁充分展示了他善于将多个人物的命运线索交织并展开的写作才能。安德烈公爵被赋予油画般鲜明的形象,代表典型的俄罗斯贵族的德性。厌离庸常无聊的生活,试图通过参战去获得荣耀实现个人价值,但差点就死于沙场。他在中弹仰卧的瞬间看到死神与虚空,并突然获得从未有过的清醒;加上妻子在难产中的死去,巨大的痛苦与歉疚,几乎杀死了他那颗孤傲的心。电影第一部末尾留出一段安德烈缓行于乡野林子的内心独白。当白桦林、赤杨都绿了,春天、爱情、幸福只属于年轻人的迷梦,他的心却已像极了那棵老得枯干的橡树。但是娜塔莎正当青春,渴望爱情,她的热情像百灵鸟的歌声唤醒春天,将安德烈那棵老橡树般死去的心,重新被青春单纯的爱点燃。而一直深爱着娜塔莎的皮埃尔却将内心隐藏,扮演起他们的红娘角色。皮埃尔的形象像一幅水墨画,模糊,却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行事方式。他常挂悲悯的面相让人以为他“自学成佛”了,其实不然。他曾经有过许多荒唐的行径,甚至将干预他们一伙胡闹的警察和一头熊,背靠背捆缚在一起扔进河里。而当劈腿的亡命徒多洛霍夫挑衅他的底线,“决斗”的字眼便毫不犹豫地从他嘴里蹦出,哆哆嗦嗦的手枪差一点就结束了这条俄罗斯著名恶狗的生命,所谓“憨面释心杀人胆”,正其写照也。然而,他的每一次出手,都是天性善良的“自卫还击”,但如此“被动”的性格,却总是获得命运最好的安排……同时也让他备受内心的煎熬。影片第二部的结尾,在历经风霜的安德烈的理性、尊严面前,情窦初开的娜塔莎无法承载爱情熊熊烈火的烤问,差点失足于浪荡子阿纳托利的勾引。安德烈好不容易燃起的爱情再次绝望……

至此,又一场情感风暴即将席卷而来,我不得不暂停一下,让激动不安的心灵,稍稍平息……

缓过神来,在新造电影食堂再续盛宴——《战争与和平》。

讲真的,让你看一部长达八小时的电影,即使中场休息,也难保疲沓困倦。但眼前这部影片,它的“高能”足以令人意兴勃发且持久。视觉的宏大叙事,我们司空见惯的都是酒精兑水的假大空,但它却像七、八十度的高梁陈酿,只会使你在细斟慢品之后精神奋发。这种特殊的“好酒”只有当极品的原材料遇到极品的酿酒师才会出现。

影片第三、四部均有长镜头的战争场面,硝烟人马,嘶杀震天。同样是视觉震撼,它的急骤与舒缓,混乱与秩序,揪心与空茫所具有的节奏旋律,如同鱼遇惊涛,鸟会风云(看着惊艳,但笔力不逮,万难形容,亲自观看胜余千言万语)——总归源于内心的“神视”。不久前看《流浪地球》,视觉也算被震到,但心脏承受不了压迫,只好常常闭目装作在看。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怕被怀疑为票房造假而来。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兼主演安德烈角色,才华横溢与仪表堂堂让人原谅他出演这一角色显得有点儿老相),善于运用比照镜头,对比强烈的画面有时同屏并置,有时接连出现。如王室宫殿里还在歌舞升平,西欧军队已跨过俄罗斯边界。一场反人类理性与本性的战争已在俄国国土爆发——莫斯科,焚城在即。刚刚经历情感灾难的安德烈公爵,死的心都有了。这场卫国战争正好成为他情感意志的唯一出口。他谢绝了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善意安排,选择去执行前线带兵的危险任务。他带领后备军一直在原地待命,这漫长的待命空档恰好成为他思考战争、死亡、生命、生活的“独白时间”。电影巧妙地将小说中托翁思想侧漏而略嫌絮叨的话语作了最好的画面安放。在博罗季纳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安德烈在一枪未放的“后方”再次被炮弹炸成重伤。相对于乱轰轰的激烈战场,“出师未捷身先伤”的安德烈却可说是“静态”的:原地待命之后就直接躺到了担架上,然后便是病房,与同样负伤却被截肢的“情敌”不期而遇。随着镜头缓慢推移的内心活动,恰好形成波澜壮阔的战争表象下的静水流深,使观者亦能由表及里,与之产生共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安德烈巧遇娜塔莎并由她陪伴着走向终点,完全了他们之间不带遗恨无需宽恕的爱。“是的,死亡是一种觉醒”,当安德烈在白房间里安息的时候,他离去的灵魂却奋力推开房门,留给我们一个走进黑暗也是“明天”的背影。

俄罗斯卫国战争成就了库图佐夫的英名。俄国人将被侵略的屈辱化为复仇的力量,他们将斯摩棱斯克圣母像抬至战地,使卫国战争成为一场“圣战”。信仰使俄军首先从精神上获得胜利,“自神”的征服者拿破仑碰到了最强硬的对手。与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同,库图佐夫弃守莫斯科的目的是拖垮拿破仑的军队,让法国人吃马肉。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生死存亡,一命系于库图佐夫的腰带。在那场他将宣布这个沉重决定的会议场景中,镜头里出现了一张扒在窗口偷看的小女孩微笑的脸,预示着“先为不可胜”的最后胜利。当隐于暗处的库图佐夫听到法军撤出莫斯科的消息时,他双手掩面,为上帝保佑俄罗斯而老泪纵横。我们也不禁为这位可爱的独眼老头高兴,为他“示弱”中的“坚忍”,大智若愚背后的不屈信念,以及不战而胜的超级“赌运”。终于结束了,战争!这人类最可诅咒的悲催戏剧……

影片后半部,皮埃尔作为一号男主正式登场。他让仆人为他准备一套农民衣衫和一把手枪,选择留在死城莫斯科,目的竟然是为了暗杀拿破仑——这位他曾经无限崇拜的“伟人”。与内心复杂矛盾的安德烈不同,皮埃尔经由内心升华做出的这个决定,体现了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永别了!”他目送娜塔莎远去时说出的这句话,是准备牺牲前的真心诀别。但由于本性“慈悲”,皮埃尔最终还是放弃了暗杀计划,相反,却因抢救火海中的小孩,阻挡法军对逃难妇女的凌辱,而被当成“纵火犯”推至刑场。眼看同行的许多囚徒都被枪决了,“死神”却再一次与皮埃尔擦身而过。关键时刻,总是逢凶获赦;托翁之意,显然是想通过皮埃尔的幸运,让人勿忘“天赐”与“福音”。

“虫子想吃掉卷心菜,可丧命的总是虫子”。被虏士兵卡拉塔耶夫的朴素思想给皮埃尔补上一课:忍耐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影片结尾,在大笑不已中走出死亡阴影的皮埃尔心无挂碍地走到他心爱的娜塔莎身边,感受到“复活”生命的无限美好。

最后,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一次倾听巨人托尔斯泰的心声: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的。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当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就应该这样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2019/3/7

战争与和平影评

少年轻浮,爱读法国小说,罗曼·罗兰、莫泊桑、乔治桑、福楼拜、左拉等作家的作品,浪漫唯美多情趣。俄国小说因人物名字冗长致使阅读心生一丝厌烦,但托尔斯泰翁的巨著还是不得不读,为的是那丁点文学的虚荣,不落人伍。老托翁的《战争与和平》文字浩瀚如海,思想庄重似山。爬山或渡海,我皆视为畏途。不得不面对时,就如同老鼠搏大象,虽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不得要领,懵懵懂懂,留下的印象鸡零狗碎,之后又未曾重读;好在,有1968年苏联版的同名电影给补上一课,收回满满漏网的记忆。

2018的烟雾弹带走所有爆炸性新闻,留下黑天鹅与灰犀牛的阴影。2019开年,新造电影食堂以《战争与平和》开篇,很是提神醒脑。是的,无论任何时候,人们只关心美食、健康、娱乐、科技进步、及对时政发发议论,打听明星八卦及各种小道消息,就像莫斯科的贵族沙龙,盛大的宴会和舞会洋溢情意绵绵与欢声笑语,只要敌军的炮弹还没殃及她的处所。而电影展开的美好生活却险象丛生,个人命运,包括死亡,都身不由己,这才是生活的全部。

据说为了匹配托翁的这部巨著,忠实于原著精神,这部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共耗资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巨制。在当时没有电脑特技的情况下,将数十万人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俄罗斯幅员辽阔的土地、草原、河流、森林……等自然风光,一一还原,展现得既波澜壮阔又从容不迫,令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而不像现在的3D大片,在眼睛之上再搭上眼镜,整个绑架你的视觉,除了画面效果,毫无余味。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前者的眼睛(镜头)可以直通心灵;而后者除了映射景观,神马内涵也没有。而前者就像娜塔莎的眼睛,纯净而神秘,当你跟她定睛对视时,能听到百灵鸟的歌声,看到月光荡漾的湖水,以及闪烁的希冀和渴望。

这部史诗的伟大,在于托翁既具备诗人的天才,又是道德-思想的立法者,更是个活生生的人。即使是残酷的战争场面,或人物命运的陡变,他诉于旁白的话语,仍能令人折服于他对历史及人生命运深刻而深情的注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翁充分展示了他善于将多个人物的命运线索交织并展开的写作才能。安德烈公爵被赋予油画般鲜明的形象,代表典型的俄罗斯贵族的德性。厌离庸常无聊的生活,试图通过参战去获得荣耀实现个人价值,但差点就死于沙场。他在中弹仰卧的瞬间看到死神与虚空,并突然获得从未有过的清醒;加上妻子在难产中的死去,巨大的痛苦与歉疚,几乎杀死了他那颗孤傲的心。电影第一部末尾留出一段安德烈缓行于乡野林子的内心独白。当白桦林、赤杨都绿了,春天、爱情、幸福只属于年轻人的迷梦,他的心却已像极了那棵老得枯干的橡树。但是娜塔莎正当青春,渴望爱情,她的热情像百灵鸟的歌声唤醒春天,将安德烈那棵老橡树般死去的心,重新被青春单纯的爱点燃。而一直深爱着娜塔莎的皮埃尔却将内心隐藏,扮演起他们的红娘角色。皮埃尔的形象像一幅水墨画,模糊,却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行事方式。他常挂悲悯的面相让人以为他“自学成佛”了,其实不然。他曾经有过许多荒唐的行径,甚至将干预他们一伙胡闹的警察和一头熊,背靠背捆缚在一起扔进河里。而当劈腿的亡命徒多洛霍夫挑衅他的底线,“决斗”的字眼便毫不犹豫地从他嘴里蹦出,哆哆嗦嗦的手枪差一点就结束了这条俄罗斯著名恶狗的生命,所谓“憨面释心杀人胆”,正其写照也。然而,他的每一次出手,都是天性善良的“自卫还击”,但如此“被动”的性格,却总是获得命运最好的安排……同时也让他备受内心的煎熬。影片第二部的结尾,在历经风霜的安德烈的理性、尊严面前,情窦初开的娜塔莎无法承载爱情熊熊烈火的烤问,差点失足于浪荡子阿纳托利的勾引。安德烈好不容易燃起的爱情再次绝望……

至此,又一场情感风暴即将席卷而来,我不得不暂停一下,让激动不安的心灵,稍稍平息……

缓过神来,在新造电影食堂再续盛宴——《战争与和平》。

讲真的,让你看一部长达八小时的电影,即使中场休息,也难保疲沓困倦。但眼前这部影片,它的“高能”足以令人意兴勃发且持久。视觉的宏大叙事,我们司空见惯的都是酒精兑水的假大空,但它却像七、八十度的高梁陈酿,只会使你在细斟慢品之后精神奋发。这种特殊的“好酒”只有当极品的原材料遇到极品的酿酒师才会出现。

影片第三、四部均有长镜头的战争场面,硝烟人马,嘶杀震天。同样是视觉震撼,它的急骤与舒缓,混乱与秩序,揪心与空茫所具有的节奏旋律,如同鱼遇惊涛,鸟会风云(看着惊艳,但笔力不逮,万难形容,亲自观看胜余千言万语)——总归源于内心的“神视”。不久前看《流浪地球》,视觉也算被震到,但心脏承受不了压迫,只好常常闭目装作在看。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怕被怀疑为票房造假而来。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兼主演安德烈角色,才华横溢与仪表堂堂让人原谅他出演这一角色显得有点儿老相),善于运用比照镜头,对比强烈的画面有时同屏并置,有时接连出现。如王室宫殿里还在歌舞升平,西欧军队已跨过俄罗斯边界。一场反人类理性与本性的战争已在俄国国土爆发——莫斯科,焚城在即。刚刚经历情感灾难的安德烈公爵,死的心都有了。这场卫国战争正好成为他情感意志的唯一出口。他谢绝了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善意安排,选择去执行前线带兵的危险任务。他带领后备军一直在原地待命,这漫长的待命空档恰好成为他思考战争、死亡、生命、生活的“独白时间”。电影巧妙地将小说中托翁思想侧漏而略嫌絮叨的话语作了最好的画面安放。在博罗季纳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安德烈在一枪未放的“后方”再次被炮弹炸成重伤。相对于乱轰轰的激烈战场,“出师未捷身先伤”的安德烈却可说是“静态”的:原地待命之后就直接躺到了担架上,然后便是病房,与同样负伤却被截肢的“情敌”不期而遇。随着镜头缓慢推移的内心活动,恰好形成波澜壮阔的战争表象下的静水流深,使观者亦能由表及里,与之产生共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安德烈巧遇娜塔莎并由她陪伴着走向终点,完全了他们之间不带遗恨无需宽恕的爱。“是的,死亡是一种觉醒”,当安德烈在白房间里安息的时候,他离去的灵魂却奋力推开房门,留给我们一个走进黑暗也是“明天”的背影。

俄罗斯卫国战争成就了库图佐夫的英名。俄国人将被侵略的屈辱化为复仇的力量,他们将斯摩棱斯克圣母像抬至战地,使卫国战争成为一场“圣战”。信仰使俄军首先从精神上获得胜利,“自神”的征服者拿破仑碰到了最强硬的对手。与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同,库图佐夫弃守莫斯科的目的是拖垮拿破仑的军队,让法国人吃马肉。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生死存亡,一命系于库图佐夫的腰带。在那场他将宣布这个沉重决定的会议场景中,镜头里出现了一张扒在窗口偷看的小女孩微笑的脸,预示着“先为不可胜”的最后胜利。当隐于暗处的库图佐夫听到法军撤出莫斯科的消息时,他双手掩面,为上帝保佑俄罗斯而老泪纵横。我们也不禁为这位可爱的独眼老头高兴,为他“示弱”中的“坚忍”,大智若愚背后的不屈信念,以及不战而胜的超级“赌运”。终于结束了,战争!这人类最可诅咒的悲催戏剧……

影片后半部,皮埃尔作为一号男主正式登场。他让仆人为他准备一套农民衣衫和一把手枪,选择留在死城莫斯科,目的竟然是为了暗杀拿破仑——这位他曾经无限崇拜的“伟人”。与内心复杂矛盾的安德烈不同,皮埃尔经由内心升华做出的这个决定,体现了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永别了!”他目送娜塔莎远去时说出的这句话,是准备牺牲前的真心诀别。但由于本性“慈悲”,皮埃尔最终还是放弃了暗杀计划,相反,却因抢救火海中的小孩,阻挡法军对逃难妇女的凌辱,而被当成“纵火犯”推至刑场。眼看同行的许多囚徒都被枪决了,“死神”却再一次与皮埃尔擦身而过。关键时刻,总是逢凶获赦;托翁之意,显然是想通过皮埃尔的幸运,让人勿忘“天赐”与“福音”。

“虫子想吃掉卷心菜,可丧命的总是虫子”。被虏士兵卡拉塔耶夫的朴素思想给皮埃尔补上一课:忍耐一阵子,受用一辈子。影片结尾,在大笑不已中走出死亡阴影的皮埃尔心无挂碍地走到他心爱的娜塔莎身边,感受到“复活”生命的无限美好。

最后,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一次倾听巨人托尔斯泰的心声: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的。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当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就应该这样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