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行歌坐月

  • 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HD

    年份:2011 类型:爱情片

    主演:杨胜艳,吴礼平

    导演:吴娜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二零云1

剧情简介

侗族女孩杏高中毕业后在家里过着平静的日子,直到她日夜思念的侗族小伙飞,带着一个城里的女孩小露回到侗寨,杏的心不能再平静。侗寨留不住小露,但暂时留住了飞。杏知道飞总有一天还是要出去,于是想跟飞一起出外打工。在吃新节家人吃团圆饭时,她宣布了这个想法,家人立刻反对,连一贯慈爱的公也发了火,杏一气之下离席。无奈之下,妈妈告诉了她一个有关杏的小姑和飞的叔叔的凄美爱情故事,她终于明白了公为何如此。对家人的爱,加上与飞的感情渐入佳境,杏淡忘了外出的念头。但是好景不长,飞在酒醉时犯下了严重错误,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亲人的离逝。与此同时,杏对飞的感情已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在飞不告而别后,杏没有选择继续留下忍受思念的煎熬,而是选择了离家出走。 2011年11月04日09:34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逆规则
 身居小城,赶点时髦不容易,稍微有点文绉绉的影片,就得赶影院的第一波排片给看掉,一不小心人家就下了线。看院线片尚且如此,哪能奢望凑下影展的热闹。凡事有例外,搜狐视频弄了一个在线展映,趁着新鲜劲,几天里看了十余部长短片。
  就看过的影片而言,青年影像论坛展映的影片,选片显得混乱而暧昧,混乱不是指处女作、年度新作或长短片的分类,不是有无龙标,而是影展以电影之名,将委托之作或政宣片和独立电影置于同一平台,它们如同存在于两极的事物。独立不独立,不是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志,但一部带有过多附属任务的影片,差不多等同于与好作品背道而驰。在外部环境改变之前,从对待市场和制度审查的态度考核、观察一部电影的身份,一直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独立,在当下是个奢侈的词,不止电影作品,青年影像论坛乃至所有地上活动,从根上就难以保持纯粹。在南边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秉持的精神相对来说要纯粹一些,但它的受关注度和媒体曝光率远不如青年影像论坛,务实一点看,各有各好,希望它们都越来越好。外部环境决定的特色,我们只能一笑而过。
  院线里的国产片太过糟糕,等待一部好片如同等待戈多。由此造成的惯性经验,不知不觉中早已将对国产片的期待降到底位,看青年影像论坛展映的几部影片,碰上两、三部好片,也就完全称得上惊喜。事实上,它像任何一个普通影展一样,充斥着水准不济的劣作或不合口味的乏味作品。如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体验,混乱中有些亮光,那些亮光赐予的新鲜与凛冽之感,有点久违了。
  《行歌坐月》和《太阳总在左边》是两部我很喜欢的电影,有趣的是,它们都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电影。《行歌坐月》是侗族导演吴娜的电影处女作,它有着与处女作不相称的冷静、克制、简洁。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力不错,片中人物少有破相的做作表演和对镜头的生疏感,当然,恰当的中远镜头,也对掩盖可能存在的表演问题起到了很大帮助。从资料和导演自述得知,当地政府参与了影片制作,主要拍摄地点是导演的外婆家,这些因素容易干扰创作,令人赞赏的是,导演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民族特色(如歌舞)并没沦为广告式旅游宣传内容,它们承担着必要的叙述功能(如谈恋爱)。拍摄熟悉的景观(外婆家)和人物,导演并没有过于沉溺,以致影响影片的表达。
  《行歌坐月》在形式上,像一部更为安静的侯孝贤电影,它对传统爱情的呈现,也和侯孝贤早期电影中的情感方式有相似之处。外部世界改变着侗寨,改变着侗寨人的价值观,传统中美好的一面正在崩裂、消亡,导演没有在片中发出多么强烈的哀恸,而惋惜和哀伤之情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女主人公杏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承受和消化痛苦,收尾指向不明,但绝不是绝望,而是偏健康的顺其自然,有点侯孝贤“冷眼看人生”的意味。
  相较《行歌坐月》,《太阳总在左边》的形式与内容,走得更远。《太阳总在左边》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藏族背景为人物赋予了合理的心理和行动动机。用身体之痛,消减心灵之痛,在最终意义上,这是一个极具形式感的无效行为,身体之痛只能解决暂时的心灵问题。主人公需要一个人物,来帮助他解开心结,重新开始。虽然在根本上,顿悟终是要靠自己,但陷在自己所设的迷宫中,需要外力才能更快地解谜,老头是个合理而必要的存在。
  《太阳总在左边》中,主人公脚下的大地,本身就有具有一种强烈而纯粹的形式感。很难想象,在那块土地上诞生出来一部圆润、光滑、亮丽的作品,即便是类型片,那片大地哺育的至少也该是西部片那样形式突出的影像。故事发生的地貌,与影片的形式,相得益彰。这是松太加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影片的优点,足以让我们原谅它的一些缺憾,如开始的叙事布局、主人公略嫌突兀的转变。《行歌坐月》和《太阳总在左边》让人想起那些杰出电影人的处女秀,它们应当收获一些赞誉,值得我们奉上一切理性的恭维。
  《冬日往事》的故事发生于八十年代,地点是东北工业小城。在对待过去的态度上,它比《钢的琴》值得称道,《钢的琴》的讲述方式是夸张、变形、非现实的,《冬日往事》则老实得多。影片有不少讨巧的地方,有许多熟悉的童年印记,如和父亲放鞭炮、类童谣“唐僧骑马东那个东”等。这是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不巧的是,它犯了不少稚拙的错误,质朴之外,带着笨拙和陈旧。陈旧的表现方式和有点拙劣的抒情,减少了对它的好感。
  简单说下短片。《1+1》和《快门》都是来自港区的短片,它们的制作比较成熟。从制作目的和内容来看,它们的社会意义大于影片本身,前者的素材抛开拆迁或将拆迁弱化,可以发展为一部关于隔代情感的剧情长片,后者可以变为一部带有惊悚悬疑的社会问题片。短片《潮》是一个关于情感危机的故事,概念没什么问题,但表达方式和演员的表演均有不少问题,没有传递出情感的微妙之处。《暂停》是三个集锦实验短片,如果不看文字说明,很难明白三者的共同之处。实验艺术应该拒绝阐释吗?如果没有,恐怕它们难以衍生更多的实际意义。相对《暂停》的模糊,《墙》的意图过于明显,导演甚至加以文字说明,没有更多的意味,也没有多余的失败,一部起初看起来有点讨巧、接着变得讨嫌的作品。
  《云下的日子》、《老家新家》算是一路货色。《云下的日子》非常混乱,像儿童片、像公路片、又像黑帮片,而且,它们还是分裂的。不时切入仰视的空镜头,呼应片名,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谓简单粗暴。在内容上将数十年风云揉在一起,忽略掉痛苦与代价,什么都不管不顾,尽管看上去导演试图想让影片有趣一些,但最终变得非常无趣。《老家新家》浪费了几个演员的精彩表演,表达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偶然现出的亮点和桥段,被它拙劣的情节设计完全遮蔽。查一下资料,发现导演曾执导过《寻找成龙》,与之相比,《老家新家》的表现还算进步不少。如果非要说《老家新家》是一部优质作品,那么赵本山的小品,可以称得上伟大的艺术。

行歌坐月影评

 2011年11月04日09:34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逆规则
 身居小城,赶点时髦不容易,稍微有点文绉绉的影片,就得赶影院的第一波排片给看掉,一不小心人家就下了线。看院线片尚且如此,哪能奢望凑下影展的热闹。凡事有例外,搜狐视频弄了一个在线展映,趁着新鲜劲,几天里看了十余部长短片。
  就看过的影片而言,青年影像论坛展映的影片,选片显得混乱而暧昧,混乱不是指处女作、年度新作或长短片的分类,不是有无龙标,而是影展以电影之名,将委托之作或政宣片和独立电影置于同一平台,它们如同存在于两极的事物。独立不独立,不是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志,但一部带有过多附属任务的影片,差不多等同于与好作品背道而驰。在外部环境改变之前,从对待市场和制度审查的态度考核、观察一部电影的身份,一直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独立,在当下是个奢侈的词,不止电影作品,青年影像论坛乃至所有地上活动,从根上就难以保持纯粹。在南边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秉持的精神相对来说要纯粹一些,但它的受关注度和媒体曝光率远不如青年影像论坛,务实一点看,各有各好,希望它们都越来越好。外部环境决定的特色,我们只能一笑而过。
  院线里的国产片太过糟糕,等待一部好片如同等待戈多。由此造成的惯性经验,不知不觉中早已将对国产片的期待降到底位,看青年影像论坛展映的几部影片,碰上两、三部好片,也就完全称得上惊喜。事实上,它像任何一个普通影展一样,充斥着水准不济的劣作或不合口味的乏味作品。如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体验,混乱中有些亮光,那些亮光赐予的新鲜与凛冽之感,有点久违了。
  《行歌坐月》和《太阳总在左边》是两部我很喜欢的电影,有趣的是,它们都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电影。《行歌坐月》是侗族导演吴娜的电影处女作,它有着与处女作不相称的冷静、克制、简洁。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力不错,片中人物少有破相的做作表演和对镜头的生疏感,当然,恰当的中远镜头,也对掩盖可能存在的表演问题起到了很大帮助。从资料和导演自述得知,当地政府参与了影片制作,主要拍摄地点是导演的外婆家,这些因素容易干扰创作,令人赞赏的是,导演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民族特色(如歌舞)并没沦为广告式旅游宣传内容,它们承担着必要的叙述功能(如谈恋爱)。拍摄熟悉的景观(外婆家)和人物,导演并没有过于沉溺,以致影响影片的表达。
  《行歌坐月》在形式上,像一部更为安静的侯孝贤电影,它对传统爱情的呈现,也和侯孝贤早期电影中的情感方式有相似之处。外部世界改变着侗寨,改变着侗寨人的价值观,传统中美好的一面正在崩裂、消亡,导演没有在片中发出多么强烈的哀恸,而惋惜和哀伤之情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女主人公杏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承受和消化痛苦,收尾指向不明,但绝不是绝望,而是偏健康的顺其自然,有点侯孝贤“冷眼看人生”的意味。
  相较《行歌坐月》,《太阳总在左边》的形式与内容,走得更远。《太阳总在左边》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藏族背景为人物赋予了合理的心理和行动动机。用身体之痛,消减心灵之痛,在最终意义上,这是一个极具形式感的无效行为,身体之痛只能解决暂时的心灵问题。主人公需要一个人物,来帮助他解开心结,重新开始。虽然在根本上,顿悟终是要靠自己,但陷在自己所设的迷宫中,需要外力才能更快地解谜,老头是个合理而必要的存在。
  《太阳总在左边》中,主人公脚下的大地,本身就有具有一种强烈而纯粹的形式感。很难想象,在那块土地上诞生出来一部圆润、光滑、亮丽的作品,即便是类型片,那片大地哺育的至少也该是西部片那样形式突出的影像。故事发生的地貌,与影片的形式,相得益彰。这是松太加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影片的优点,足以让我们原谅它的一些缺憾,如开始的叙事布局、主人公略嫌突兀的转变。《行歌坐月》和《太阳总在左边》让人想起那些杰出电影人的处女秀,它们应当收获一些赞誉,值得我们奉上一切理性的恭维。
  《冬日往事》的故事发生于八十年代,地点是东北工业小城。在对待过去的态度上,它比《钢的琴》值得称道,《钢的琴》的讲述方式是夸张、变形、非现实的,《冬日往事》则老实得多。影片有不少讨巧的地方,有许多熟悉的童年印记,如和父亲放鞭炮、类童谣“唐僧骑马东那个东”等。这是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不巧的是,它犯了不少稚拙的错误,质朴之外,带着笨拙和陈旧。陈旧的表现方式和有点拙劣的抒情,减少了对它的好感。
  简单说下短片。《1+1》和《快门》都是来自港区的短片,它们的制作比较成熟。从制作目的和内容来看,它们的社会意义大于影片本身,前者的素材抛开拆迁或将拆迁弱化,可以发展为一部关于隔代情感的剧情长片,后者可以变为一部带有惊悚悬疑的社会问题片。短片《潮》是一个关于情感危机的故事,概念没什么问题,但表达方式和演员的表演均有不少问题,没有传递出情感的微妙之处。《暂停》是三个集锦实验短片,如果不看文字说明,很难明白三者的共同之处。实验艺术应该拒绝阐释吗?如果没有,恐怕它们难以衍生更多的实际意义。相对《暂停》的模糊,《墙》的意图过于明显,导演甚至加以文字说明,没有更多的意味,也没有多余的失败,一部起初看起来有点讨巧、接着变得讨嫌的作品。
  《云下的日子》、《老家新家》算是一路货色。《云下的日子》非常混乱,像儿童片、像公路片、又像黑帮片,而且,它们还是分裂的。不时切入仰视的空镜头,呼应片名,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谓简单粗暴。在内容上将数十年风云揉在一起,忽略掉痛苦与代价,什么都不管不顾,尽管看上去导演试图想让影片有趣一些,但最终变得非常无趣。《老家新家》浪费了几个演员的精彩表演,表达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偶然现出的亮点和桥段,被它拙劣的情节设计完全遮蔽。查一下资料,发现导演曾执导过《寻找成龙》,与之相比,《老家新家》的表现还算进步不少。如果非要说《老家新家》是一部优质作品,那么赵本山的小品,可以称得上伟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