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午夜巴塞罗那

  • 午夜巴塞罗那

    午夜巴塞罗那正片

    年份:2008 类型:爱情片

    主演:丽贝卡·豪尔,斯嘉丽·约翰逊,哈维尔·巴登,佩内洛普·克鲁兹,克里斯·梅西纳,派翠西娅·克拉克森,胡里奥·佩里兰

    导演:伍迪·艾伦

    地区:西班牙

    语言:西班牙语

二零云1

二零云2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巴塞罗那,美国女孩维姬(丽贝卡·豪尔RebeccaHall饰)和克里斯蒂娜(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Johansson饰)在度假时认识了名声并不太好的艺术家胡安(哈维尔·巴登JavierBardem饰)。性格迥异的两姐妹在第二次遇到胡安后,对于胡安结伴去奥维耶多过周末的的邀请,热情奔放的克里斯蒂娜一下子就爽快答应了,而即将结婚的维姬却感到深深的不安。  奥维耶多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应该和胡安一夜春宵的克里斯蒂娜因病躺在床上休息,而理智现实的维姬却和胡安一夜风流。昨天有个朋友突然问我,你写过《午夜巴塞罗那》的影评吗?我说,还没。她问,想写吗?我说,一直都想。
我不是特别懂用诺奖评委的语调来评价一个作者,不过我发现伍迪•艾伦非常喜欢让自己电影里的人物在细致处展开一种惊心动魄的冒险。他不是像上帝一样把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而是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把他们放在一个奇特的处境之下,然后捂上眼睛,让他们自行碰撞,等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再睁开双眼收拾残局。这种恶作剧心态在《爱在罗马》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午夜巴塞罗那》,伍迪睁眼睁得特别晚,一直等到伊莲娜的手枪把维琪的手掌射出一个大洞,他才点醒了维琪,让她对着安东尼奥和伊莲娜大喊,你们两个都是神经病,然后跑回她丈夫身边继续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我想肯定有些人纠结过这个问题:安东尼奥究竟有没有爱过维琪?毕竟对于大部分女观众来说,维琪是她们比较容易代入的一个角色,而维琪是真的爱过安东尼奥的,她有两度差点为了他而放弃道格。如果要我说句肺腑之言,我还怀疑,片中维琪的这一段,是伍迪对《泰坦尼克号》的恶搞:不安分的“萝丝”小姐、直男癌的阔少未婚夫、不羁的型男艺术家,还有一个煽风点火的中年阿姨。可惜的是,安东尼奥并不是杰克,他并不爱维琪。有很多细节可以证明:他对她说的所有赞美,都是“你很有吸引力”、“你很美”,但从来不是“我爱你”;对于维琪抛过来的所有索求承诺的表示,他都用打太极应付过去,比如当维琪说,跟你做过爱后怎么办,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还是终止婚姻?他笑着抚摸她的脸说,也许做过爱后,你会更了解自己的感受。安东尼奥说,他没有说谎,其实有的。他和维琪听完吉他演奏后谈到伊莲娜,维琪试探性地说,你还爱着她,他沉吟了一下说,不,不是的。他在戏中不止一次直接地或间接地表达过对伊莲娜的爱意,也表达过对克里斯汀娜的爱意,但却自始至终对维琪很有保留。如果不意气用事地下结论,我们就应该承认,安东尼奥爱过伊莲娜和克里斯汀娜(很多人想否认这点,因为,渣男无真爱),但“好姑娘”维琪只是他排遣寂寞的一个伴侣。
这里面没有任何深奥的理论,有的只是阅历和常识。甚至,伍迪•艾伦一开始就把两人的特质说得很清楚:尽管克里斯汀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她至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维琪连这一点都不清楚,她只知道周围人想要她做什么。一位家境富裕的未婚夫、一场盛大豪华的婚礼、一种中规中矩的性爱,对于一个普通的美貌姑娘来说,这个已经是生活所能给她的最顶级的馈赠。她身上最不普通的地方,大概就是她的加泰罗尼亚文化研究的背景,还有她对高第建筑的真挚热爱。但这两样东西不像是出入于她的生命之中,倒像是她平淡生活的装饰品。相比之下,克里斯汀娜和影像之间,就有一种相伴相生的关系:克里斯汀娜借助电影和摄影,逃离于日常生活之外,影像就是她的向导,引领着她走向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境遇。安东尼奥一定很快地发现了她们两人这方面的差别。
安东尼奥对维琪做的,基本上是“引诱”,而且用的技巧一点不复杂。但安东尼奥对克里斯汀娜,却是实实在在地想“共同生活”:他让她搬过去和他同居,把她介绍给他的朋友们,即使在伊莲娜回来以后,他也没打算让其中一个离开(如果要让一个走的话,那更有可能是克里斯汀娜而不是伊莲娜)。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自信三人能和谐共处,他只是两个都不能放弃(我们看到他在克里斯汀娜和维琪之间多轻易就放弃了维琪)。每次他对伊莲娜说“请讲英语”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这样一种掩饰焦虑的办法实在太有风度。
很多人相信真正的爱情只存在于相互奉献的两个人之间,这部片至少在概念上对此提出了挑战。安东尼奥和伊莲娜,不惟称不上是“相互奉献”,在缺少“润滑剂”(片中说的是“调和剂”,但我觉得“润滑剂”更符合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他们还差点杀掉对方,但最苛刻的观众大概也没办法否认,他们是真心爱着彼此;同样地,尽管克里斯汀娜最后选择离开,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三人之间是相爱着的,不仅是两个女人爱着安东尼奥,而且两个女人也爱上了对方。克里斯汀娜在维琪和道格面前大方地承认她们两人上过床。
“三人行”的故事,这不是唯一一个,甚至不是第一个。一九九九年的《布达佩斯之恋》,讲的是一个吉普赛女人(也叫伊莲娜)同时爱上一个犹太商人和一个钢琴师,三人很快相依为命。伍迪的故事却带有更强的挑衅意味:他不仅说,存在着三人之间的爱情,而且说,存在着一种情况,两个相爱、却原本无法和平相处的人,等到有了“第三者”,能神奇地化干戈为玉帛,并且迅速地转化为一种对三方都有益的情感关系:克里斯汀娜成为安东尼奥和伊莲娜之间的情感中介,而后两者开掘她身上的艺术才能。如果说,《布达佩斯之恋》的规范性蕴含在于:三人的爱情关系应该“被允许”,那《午夜巴塞罗那》简直是在说:有的时候,三人的爱情关系要“优越于”两人的。伍迪不仅是一个电影大师,还是一位卓越的分析哲学家,他多么擅长借助影像故事来进行概念分析和规范性立论啊。
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注意,伊莲娜把克里斯汀娜比喻为“调色盘”,但她和安东尼奥却基本不用调色盘,他们的画都是用刷子刷出来的,带着一种抽象表现主义的率性和狂野。这或多或少已经昭示着这段关系迟早会结束。克里斯汀娜最后之所以离开,并不是因为三人关系在原则上有矛盾,或者在实际上行不通,而是因为克里斯汀娜本身。事实上,虽然安东尼奥在剧中的表现使他承担了大部分观众的仇恨,但他并不是里面最不安分的人。克里斯汀娜才是我一直所说的“承诺无能者”,而且比承诺无能更严重的是,她还对“情感关系”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也没办法让她长久地置身于一段关系之中。克里斯汀娜一直想避开的,就是祖祖辈辈向她例证的,“一成不变的生活”,这种生活在两个人相处久了之后会出现,在三个人相处久了以后也会出现。一旦出现,她除了逃离,别无办法,否则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终将枯竭。而安东尼奥和伊莲娜并不是这样,他们不循规蹈矩,但是并不害怕安定,事实上,他们的苦恼在于安定不下来,他们一直都想找一个能让彼此和平共处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克里斯汀娜这道“润滑剂”。现在这“润滑剂”要走了,他们知道他们两人短暂的相聚也将宣告结束。伊莲娜歇斯底里地用西班牙语说,她把我们利用完了就要走人。这话说反了,真相是,一个他们拿在手中用的无形调色盘要走了。
这出戏,是一部相当精巧的爱情现象学篇章。它告诉我们,承诺和爱情并不是一回事,承诺甚至不像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里说的,是爱情的必要条件:维琪对道格,有承诺而无爱情,克里斯汀娜对安东尼奥和伊莲娜二人,有爱情而无承诺;它让我们知道,仅有爱情并不能维持一段关系,因为如安东尼奥所说,爱情“消失得很快”;它还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离经叛道”:有的人无法长久地置身二人关系,是因为他不“适合”两个人的关系,而有的人则是因为他对任何关系都无所适从,没有放弃治疗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诊断。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爱情里所关注的问题,这出戏几乎都谈到了。几天前我在翻一本儒家的会议记录,看到其中的一些与会者谈到上面的第二点。他们认为,现代人错误地相信,爱情是婚姻(作为一种稳定的关系)的基石,所以一旦感情破裂,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离婚,但事实上,婚姻不是保卫爱情的制度,而是一种生育制度。我完全赞同他们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但是在结论上,我觉得他们和爱情心灵鸡汤的作者也没有什么差别。他们都认定,或者暗示,想建立亲密联系的一男一女之间,有且只有一种合法的、合理的、合乎人性的相处方式,那就是婚姻。他们为这一点辩护,都说,如果男女之间可以随便来,那就天下大乱了。在戏中,道格也是这么说的。我不知道现在人类整体的“韧性”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一种多元的结合方式,但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现有的婚姻制度无法长久适应人类社会的演化(更古老的婚姻制度也不可能)。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婚姻想象”。
 尽管我说了这么多,还是会有人会站出来说,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团乱麻,不是“爱情”,也有“爱情三角理论”的捍卫者会跟我争辩说,安东尼奥对克里斯汀娜和维琪,还有克里斯汀娜对安东尼奥,都只是激情,不是爱情,因为爱情里不可能没有承诺。我不想纠结太多定义上的问题,毕竟本片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克里斯汀娜所说的“为何爱情如此难定义”,但是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爱”另一个人,旁人说了不算,甚至那个“被爱”的人说了也不算,只有他自己说了算。尽管这么说和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有一点冲突,但是和我在《我们没法永远在一起》里的说法还是能自洽: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曾经把另一个人和自己“视为一体”。

午夜巴塞罗那影评

昨天有个朋友突然问我,你写过《午夜巴塞罗那》的影评吗?我说,还没。她问,想写吗?我说,一直都想。
我不是特别懂用诺奖评委的语调来评价一个作者,不过我发现伍迪•艾伦非常喜欢让自己电影里的人物在细致处展开一种惊心动魄的冒险。他不是像上帝一样把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而是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把他们放在一个奇特的处境之下,然后捂上眼睛,让他们自行碰撞,等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再睁开双眼收拾残局。这种恶作剧心态在《爱在罗马》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午夜巴塞罗那》,伍迪睁眼睁得特别晚,一直等到伊莲娜的手枪把维琪的手掌射出一个大洞,他才点醒了维琪,让她对着安东尼奥和伊莲娜大喊,你们两个都是神经病,然后跑回她丈夫身边继续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我想肯定有些人纠结过这个问题:安东尼奥究竟有没有爱过维琪?毕竟对于大部分女观众来说,维琪是她们比较容易代入的一个角色,而维琪是真的爱过安东尼奥的,她有两度差点为了他而放弃道格。如果要我说句肺腑之言,我还怀疑,片中维琪的这一段,是伍迪对《泰坦尼克号》的恶搞:不安分的“萝丝”小姐、直男癌的阔少未婚夫、不羁的型男艺术家,还有一个煽风点火的中年阿姨。可惜的是,安东尼奥并不是杰克,他并不爱维琪。有很多细节可以证明:他对她说的所有赞美,都是“你很有吸引力”、“你很美”,但从来不是“我爱你”;对于维琪抛过来的所有索求承诺的表示,他都用打太极应付过去,比如当维琪说,跟你做过爱后怎么办,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还是终止婚姻?他笑着抚摸她的脸说,也许做过爱后,你会更了解自己的感受。安东尼奥说,他没有说谎,其实有的。他和维琪听完吉他演奏后谈到伊莲娜,维琪试探性地说,你还爱着她,他沉吟了一下说,不,不是的。他在戏中不止一次直接地或间接地表达过对伊莲娜的爱意,也表达过对克里斯汀娜的爱意,但却自始至终对维琪很有保留。如果不意气用事地下结论,我们就应该承认,安东尼奥爱过伊莲娜和克里斯汀娜(很多人想否认这点,因为,渣男无真爱),但“好姑娘”维琪只是他排遣寂寞的一个伴侣。
这里面没有任何深奥的理论,有的只是阅历和常识。甚至,伍迪•艾伦一开始就把两人的特质说得很清楚:尽管克里斯汀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她至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维琪连这一点都不清楚,她只知道周围人想要她做什么。一位家境富裕的未婚夫、一场盛大豪华的婚礼、一种中规中矩的性爱,对于一个普通的美貌姑娘来说,这个已经是生活所能给她的最顶级的馈赠。她身上最不普通的地方,大概就是她的加泰罗尼亚文化研究的背景,还有她对高第建筑的真挚热爱。但这两样东西不像是出入于她的生命之中,倒像是她平淡生活的装饰品。相比之下,克里斯汀娜和影像之间,就有一种相伴相生的关系:克里斯汀娜借助电影和摄影,逃离于日常生活之外,影像就是她的向导,引领着她走向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境遇。安东尼奥一定很快地发现了她们两人这方面的差别。
安东尼奥对维琪做的,基本上是“引诱”,而且用的技巧一点不复杂。但安东尼奥对克里斯汀娜,却是实实在在地想“共同生活”:他让她搬过去和他同居,把她介绍给他的朋友们,即使在伊莲娜回来以后,他也没打算让其中一个离开(如果要让一个走的话,那更有可能是克里斯汀娜而不是伊莲娜)。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自信三人能和谐共处,他只是两个都不能放弃(我们看到他在克里斯汀娜和维琪之间多轻易就放弃了维琪)。每次他对伊莲娜说“请讲英语”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这样一种掩饰焦虑的办法实在太有风度。
很多人相信真正的爱情只存在于相互奉献的两个人之间,这部片至少在概念上对此提出了挑战。安东尼奥和伊莲娜,不惟称不上是“相互奉献”,在缺少“润滑剂”(片中说的是“调和剂”,但我觉得“润滑剂”更符合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他们还差点杀掉对方,但最苛刻的观众大概也没办法否认,他们是真心爱着彼此;同样地,尽管克里斯汀娜最后选择离开,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三人之间是相爱着的,不仅是两个女人爱着安东尼奥,而且两个女人也爱上了对方。克里斯汀娜在维琪和道格面前大方地承认她们两人上过床。
“三人行”的故事,这不是唯一一个,甚至不是第一个。一九九九年的《布达佩斯之恋》,讲的是一个吉普赛女人(也叫伊莲娜)同时爱上一个犹太商人和一个钢琴师,三人很快相依为命。伍迪的故事却带有更强的挑衅意味:他不仅说,存在着三人之间的爱情,而且说,存在着一种情况,两个相爱、却原本无法和平相处的人,等到有了“第三者”,能神奇地化干戈为玉帛,并且迅速地转化为一种对三方都有益的情感关系:克里斯汀娜成为安东尼奥和伊莲娜之间的情感中介,而后两者开掘她身上的艺术才能。如果说,《布达佩斯之恋》的规范性蕴含在于:三人的爱情关系应该“被允许”,那《午夜巴塞罗那》简直是在说:有的时候,三人的爱情关系要“优越于”两人的。伍迪不仅是一个电影大师,还是一位卓越的分析哲学家,他多么擅长借助影像故事来进行概念分析和规范性立论啊。
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注意,伊莲娜把克里斯汀娜比喻为“调色盘”,但她和安东尼奥却基本不用调色盘,他们的画都是用刷子刷出来的,带着一种抽象表现主义的率性和狂野。这或多或少已经昭示着这段关系迟早会结束。克里斯汀娜最后之所以离开,并不是因为三人关系在原则上有矛盾,或者在实际上行不通,而是因为克里斯汀娜本身。事实上,虽然安东尼奥在剧中的表现使他承担了大部分观众的仇恨,但他并不是里面最不安分的人。克里斯汀娜才是我一直所说的“承诺无能者”,而且比承诺无能更严重的是,她还对“情感关系”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也没办法让她长久地置身于一段关系之中。克里斯汀娜一直想避开的,就是祖祖辈辈向她例证的,“一成不变的生活”,这种生活在两个人相处久了之后会出现,在三个人相处久了以后也会出现。一旦出现,她除了逃离,别无办法,否则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终将枯竭。而安东尼奥和伊莲娜并不是这样,他们不循规蹈矩,但是并不害怕安定,事实上,他们的苦恼在于安定不下来,他们一直都想找一个能让彼此和平共处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克里斯汀娜这道“润滑剂”。现在这“润滑剂”要走了,他们知道他们两人短暂的相聚也将宣告结束。伊莲娜歇斯底里地用西班牙语说,她把我们利用完了就要走人。这话说反了,真相是,一个他们拿在手中用的无形调色盘要走了。
这出戏,是一部相当精巧的爱情现象学篇章。它告诉我们,承诺和爱情并不是一回事,承诺甚至不像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里说的,是爱情的必要条件:维琪对道格,有承诺而无爱情,克里斯汀娜对安东尼奥和伊莲娜二人,有爱情而无承诺;它让我们知道,仅有爱情并不能维持一段关系,因为如安东尼奥所说,爱情“消失得很快”;它还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离经叛道”:有的人无法长久地置身二人关系,是因为他不“适合”两个人的关系,而有的人则是因为他对任何关系都无所适从,没有放弃治疗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诊断。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爱情里所关注的问题,这出戏几乎都谈到了。几天前我在翻一本儒家的会议记录,看到其中的一些与会者谈到上面的第二点。他们认为,现代人错误地相信,爱情是婚姻(作为一种稳定的关系)的基石,所以一旦感情破裂,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离婚,但事实上,婚姻不是保卫爱情的制度,而是一种生育制度。我完全赞同他们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但是在结论上,我觉得他们和爱情心灵鸡汤的作者也没有什么差别。他们都认定,或者暗示,想建立亲密联系的一男一女之间,有且只有一种合法的、合理的、合乎人性的相处方式,那就是婚姻。他们为这一点辩护,都说,如果男女之间可以随便来,那就天下大乱了。在戏中,道格也是这么说的。我不知道现在人类整体的“韧性”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一种多元的结合方式,但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现有的婚姻制度无法长久适应人类社会的演化(更古老的婚姻制度也不可能)。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婚姻想象”。
 尽管我说了这么多,还是会有人会站出来说,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团乱麻,不是“爱情”,也有“爱情三角理论”的捍卫者会跟我争辩说,安东尼奥对克里斯汀娜和维琪,还有克里斯汀娜对安东尼奥,都只是激情,不是爱情,因为爱情里不可能没有承诺。我不想纠结太多定义上的问题,毕竟本片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克里斯汀娜所说的“为何爱情如此难定义”,但是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爱”另一个人,旁人说了不算,甚至那个“被爱”的人说了也不算,只有他自己说了算。尽管这么说和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有一点冲突,但是和我在《我们没法永远在一起》里的说法还是能自洽: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曾经把另一个人和自己“视为一体”。